“气郁”病机基础理论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c122319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郁病机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载于《内经》,是最常见最主要的病机类型,可见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进程中。气郁病机理论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不断地发挥和广泛地运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气机郁结所致疾病也一一凸现出来。本课题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一.撷取古今医学文献中有关气郁病机理论的精华,对气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回顾和讨论,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气郁理论的本质、总结出其梳理其源流及学术特征。首次提出中医学对气郁病机的认识历经四个时期:即先秦至宋为气郁病机的产生和形成时期,此时期以《内经》提出的“五郁”为核心,对五运六气异常引起对应人体五脏的气郁有一定认识。自《内经》中提出五郁,后世医家根据五行运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其它关于气郁病机的观点。第二阶段金元时期,气郁病机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在诸郁理论与临床方面影响最大的当为朱丹溪,朱氏从机体的某些物质与病理产物运化失常出发,提出了气血痰湿食火“六郁之说”,并将六郁看作许多疾病的肇始,尤其重视对“气郁”的治疗,创“越鞠丸”妙以一方统诸郁。刘河间对“火郁病机”有新的发展提出“怫郁化火”等理论,治疗中善用寒凉药物解热开郁。明清时期为第三阶段,是气郁病机理论完善的时期,此时,医家对气郁理论的研究和论述十分丰富,在对前代“五脏郁”、“六郁”等气郁理论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前提下,临证重视对情志内伤导致气郁病机和肝气郁结病机理论的研究。同时,认为气郁不仅是疾病初起的常见病机,而且气郁病机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此时期理论的特点是偏重“肝气郁结”病机的研究,治疗中强调“调肝”的重要性;第四阶段,即近代以来,医家对气郁病机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气郁与临床各科疾病的关系认识更加明确,认为在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伴有气郁病机的发生。认为气郁病机的病位主要在肝、胆、心、肺、脾、胃与三焦,而与肾、大肠、膀胱、脑相关,经络亦为常见病位。病机以脏腑气郁、经络气郁为主。诸郁之中仍以“肝郁为主”的深入认识居主导地位。纵观气郁病机理论的发展轨迹,对“脾郁”的研究似乎略显不足。尤其清代之后较少医家重视“脾郁”在气郁病机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脾与胃相表里共处中焦,为后天之本,又对上、下焦气机的正常升降有重要的作用,脾虚运行无力或脾郁气机不畅均会引起三焦气机的失调,诸病丛生。因此,深入研究“脾郁”的病机,无疑可以进一步完善“气郁病机”理论,促进临床对该类病证的认识和治疗。二.阐述了气郁病机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从而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了供有价值的研究线索。气郁的形成,可以是由外界致病因素所致,也可以是由情志内伤所引起,还可以因痰、湿、食、血等郁积所成。因湿、痰、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气郁可导致湿、食、痰、瘀的形成和稽留,而这些病理产物的停留又可进一步壅塞气机,导致气滞证,常互为因果。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全身或局部的气机失调或气化异常,则必然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及气化过程等诸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使机体产生多种疾病。气的病理改变,不仅有量的改变,如量的不足而致气虚,更常见的是气的运动发生障碍,是产生气郁而引发众多疾病的重要因素。《褚氏遗书·本气》中亦曰:“痰积虚耳,或痰聚上,或积恶中,遏气之流,艰于流转,则上气逆上,下气郁下,脏腑失常,形骸受害”。即气郁可反映出病变的本质,影响到人体的气机运动和气化过程,临床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都有可能与气郁有关,尤其是疑难杂证,更要从气的方面来考虑。三.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讨论五运气郁病机与五脏的关系。五郁理论是《内经》运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火郁与木郁、金郁、土郁、水郁合称五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五郁实则概括了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张景岳言:“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诸郁皆脏气病也”。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机可致郁: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肺失宣肃,肺气郁滞不畅;脾胃升降失常,气机不能转枢等。同时五脏之郁可以相互影响,而不限于某一脏,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治疗气郁重视调肝与脾。然而明清以下乃至现代,对气郁理论的认识多以“肝郁”为核心,对气郁病机理论的研究有失全面。四.首次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古今141部专著中有关气郁病机文献资料,进一步归纳历代医家对气郁与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入探讨气郁病机理论与五脏的相关性,探讨学术分歧的原因,然而在五脏与气郁关系统计的频率中表明,《内经》五郁学说是后世五脏郁理论之源,在明代之前以脾胃的出现次数为最多,其次是心、肺。均突出古人对气机失调以脾胃与肺最为重要的认识,并以“六郁”说及“郁在中焦”说的理论为主导;至清代以后医家则以肝与气郁关系最密切为主流。笔者也认为,治疗郁证不能只一味强调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而行疏肝解郁法,故气郁病机可发生于各脏腑,五脏中任何一脏的郁滞都可影响其它脏腑使其致郁,但无论从临床中或理论上,应着重肝与脾兼顾的观点。如李杲《脾胃论》说:“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即使,果是肝郁亦应体现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近代名医张锡纯说:“欲治肝者,原当升降脾胃,培养中官,俾中官气化敦厚,肝木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临证中治疗情志类气郁病证亦当兼顾“脾郁”的调理。五.探讨气郁病机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并联系临床实际,论述了气郁病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与多种疾病发生的相关性。认为气郁与其导致的病理变化常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气郁可致津血运行不畅,故气郁可致诸郁。诸郁既成又可反碍五脏气机导致气郁,且五脏之郁亦表现为气机升降紊乱,如《素问·举痛论》中明确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说气郁为诸郁之初始,而诸郁相因为患最终亦是导致气郁。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气郁病机也错综复杂,具有起病慢,不易察觉;病位较广,与肝、肺、脾关系密切;易阻气机,郁久易化火伤阴;与体质和情志密切相关;病证虚实互见等致病特点。最后,根据上述理论研究的结果,就脏腑与气郁理论而言,无论是“郁在肝”之说还是“郁在脾”之说,应强调人体五脏的整体性,具有包容性与互为性,不可单一理解为一个脏腑主管,五脏整体协调是其关键。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相通主题需要以沿线国家的社会与人民受益为前提,社会工作能够完善“一带一路”倡议的民生与社会内涵,构建民心相通的新使命。以应对全球社会问题为目
贯彻党的十六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就社会医疗保险来讲,不仅要在管理和服务层面上降低费用、改善服务、方便群众,更重要的是要从体制、制度和政策层面上
为探索企业参与多元化产学研知识互动的情况,对广东省清溪镇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调研,获得166家企业参与14种产学研知识互动情况的数据。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多元化产学研
现代家庭的日用品离不开化学材料制成品,从菜碟、汤盆、筷架、调料盒、饭碗、调羹、汤匙到高级茶杯、紫砂茶壶,再到汤锅砂煲,无处不在,无不给我们生活增加色彩和品味。另外陶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成为由增资实现增信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分段授信的融资模型并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保兑仓融资框架下农产品供应链融资的绩效表现
目的:分析使用股静脉穿刺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98例使用股动脉穿刺静脉输液的护理过程。
伴随着形象时代的来临,形象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国内区域旅游规划在经过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的旅游规划之后,开始出现一种新的以旅游地形象为导向的规划思想。面对国内各级
日语授受表现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一大难点,因为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用法。特别是其中「~てあげる」的用法对中国学生来说更是复杂,仅靠国内现有的教科书中的解释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为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70年代初,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开始从研究教师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选择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