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与中国学者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是晚清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西方历史学译作。本文以当前研究为基础,对译本具体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从改写论的角度出发,指出《泰》呈现出明显的情感化诗学特征,具体表现为经世激情、古典雅情以及合译融情。 首先,译作中强烈的呼吁型表达传递了译者的经世理想。主要翻译手法是增添感叹之词、强调之词、夸张之词;或将原句改写为排比句、反问句、重复句。这几种策略有单独使用,也有交叉合用的情况,极大地强化了文字的感染力,传达出经世救国的呼吁和激情。 其次,译作的古典文风也是情感化改写的体现。具体改写策略为增添华例,如化用传统典故、使用委婉代称、插入本土习语,以此增添华例,在词汇的层面上强化译文的古典雅情。另外,利用文学化描写、引用传统典籍、演化经典思想等改写语篇的方式使译文风雅,从而加强译文的可读性,以迎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心理。 最后,译名厘定同样受到了译者文化身份和个人情感的影响。官制、宗教以及人物姓名沿用了传统译名,使译文在合译过程中达到了“求同”的状态。而历法、货币和习俗则使用了共现中西译名的方式,译文中的两种文化也因此不断向“存异”的双向交流状态迈进。 本文系统分析了《泰》的情感化译笔,对其具体的笔法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阐述了情感化译笔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与效果。此外,之后的相关研究也有必要联系同时期的其他译作,为情感化特征作出准确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