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花药及植株不同发育期蛋白质双向电泳比较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p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以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单核小孢子期、二-三核小孢子期蛋白质变化作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蛋白质组分等电点处于pH4.5-7.5之间,分子量在10-110KD范围.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叶片不同发育期蛋白质变化有以下特点:苗期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相类似.但在不育系中,有18KD/pI4.6、12KD/pI5.1两个特异蛋白被检测到,而保持系中有一个含量丰富的23KD/pI5.7蛋白质在不育系中不存在.另外,约在24KD/pI6.1处蛋白质组分其含量比不育系要高得多;与苗期相比,分蘖期蛋白质双向电泳谱型有明显变化,在不育系、保持系中,蛋白组分33KD/pI6.3在植株发育过程中产生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与在叶片中检测到的蛋白质变化的情况相比较,不育系、保持系小孢子不同发育期蛋白组分并没有像33KD/pI6.3变化有规律,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单核小孢子期和二-三核小孢子的三个时期间,蛋白质谱型保持相对稳定.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不育系和保持系蛋白质电泳谱型相同,两者之间未检测到有明显变化的蛋白质组分;但到了单核小孢子期,蛋白质组分产生一定变异,不育系中有两个含量较少的蛋白质组分18KD/pI5.0、110KD/pI6.2在保持系相应位置上没有找到.另外,保持系中还有43KD/pI7.3、38KD/pI6.8、33KD/pI6.8三个蛋白质在不育系中不存在;二-三核小孢子期,不育系中的53KD/pI5.5、50KD/pI5.7、48KD/pI5.6和20KD/pI7.5四个蛋白质在保持系中没有找到.以上结果表明:在叶片发育中,33KD/pI6.3蛋白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二-三核小孢子期,不育系中有四个特异蛋白被检测到.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片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五种特异蛋白可能参与育性调控,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特性的形成有关.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生字回生现象严重的问题,对现有识字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两大缺失。缺失的原因在于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对现有模式的分析与思考,笔者认为调整教学的顺序之后形成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能达到降低生字回生率、提高识字成效的目的。  关键词:识字;复现;巩固;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
传感器节点部署的随机性及节点能量的耗尽产生局部的覆盖漏洞,覆盖漏洞会降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服务质量。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覆盖漏洞问题,提出了两种覆盖漏洞检测算法:a.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对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C)的需求日益迫切,由于流水线(Pipelined)ADC能够同时达到较高的速度和精度,因而在设计中越来越多
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CTCS-3级列控系统是基于GSM-R无线通信实现车-地信息双向传输、无线闭塞中心(RBC)生成行车许可的列控系统。列车高
为了实现目标的精确定位、精确拦截和精确打击,需要提高雷达系统的分辨率,这也是提高雷达多目标测距、检测、分类与识别水平的关键。距离分辨率决定于雷达信号的带宽,带宽越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氦氖激光在喀什地区弱视儿童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就诊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弱视儿童,按随机数字表法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政治、经济、军事及其人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卫星多普勒频率是卫星测控系统中的重要观测量,多普勒频率的
对于植物基因工程而言,其中一个关键的技术环节是植物基因遗传转化技术.农杆菌(Agrobacterim)转化法是目前最有效的植物基因转化方法,但此法受寄主限制,并要求建立再生系统.
用由两个籼稻品种H359和Acc8558杂交而建立的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共131个株系)为供试材料,将SSR标记整合到已有的RFLP和AFLP图谱上,构建了一张包含SSR、RFLP和AFLP标记的高密度分子连锁图。 选用业已发表的509对水稻SSR引物,对两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共有331对SSR引物在亲本间检测出多态性。从中选取79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RI群体进行分析。利用获得的SSR
该研究重点利用去势动物模型及培养的VSMC,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层面探讨17β-雌二醇在调控ET-1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