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农村政治生态的污浊直接损害了百姓利益,伤害了干群关系,影响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成为推动农村治理的一大阻碍。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影响着农村政治生态的走向。重构和优化农村政治生态是全面强化党建的应有之义,全面加强党建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必然途径。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基层党建视阈下农村政治生态的演变历程,分析影响农村政治生态变迁的主要因素,为农村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和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以山西省Y村为例,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视阈,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实践搜集农村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Y村自党组织成立以来政治生态的演变历程。共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Y村形成了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一元化领导,重塑了Y村政治生态,但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改革开放后,随着领导体制的改革和村民自治的实施,国家对农村的控制力减弱,Y村形成了以党支部书记为主导的政治生态。1978年至2005年,Y村党支部书记凭借个人能力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党组织建设逐渐强化,形成了协调有序的政治生态外显特征。以2005年党支部书记的换届为时间节点,Y村出现党建弱化和政治生态的失序;十八大以来,进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双管齐下,农村党建逐步规范化,Y村政治生态在党的政策制度约束下有了明显好转,但仍存在内在动力不足问题。本研究从个案出发,在详细描述Y村政治生态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党建视角阐释了农村政治生态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政治生态呈正相关关系;党的政策制度是农村政治生态形成的基础性保障,对农村政治生态塑造力极强;以党支部书记为主的基层领导干部要素为农村政治生态的变迁提供内生动力,是形塑农村政治生态的关键主体。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生态形成中组合方式不同,所占的权重不同,塑造的农村政治生态的外显特征也不同,唯有党的政策制度和以党支部书记为主的基层领导干部两个要素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农村政治生态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