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嵌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发展之路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a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个人的先天禀赋、勤劳与否,外界的天灾人祸、社会变革都会对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带来影响。作为其中一种影响因素的疾病,其特殊性在于它同贫困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的关系。经济收入的低下带来的一切不利条件,使贫困者成为疾病的易感人群。身患疾病却没有利用医疗资源的经济能力,导致病症的进一步加重;而愈加严重的疾病将损害患者的生产力,使其陷入穷困潦倒的深渊。尽管随着医学的进步,各种顽疾不断被攻克,但疾病的治愈通常都要以相应的医疗资源消费为条件。因此,解决筹资问题的医疗保障系统和解决服务提供的医疗卫生体系,是满足全体国民基本医疗需求的保证。针对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医疗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贫病患者最主要的资金渠道。通过资助贫困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起到切断“贫困”和“疾病”之间密切联系的作用。以美国的Medicaid计划为代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各自的医疗保障模式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虽然救助的形式、水平,以及选择对象的标准都有所不同,但各国的医疗救助在改善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上都体现了一定的效果。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地区的贫困问题在九十年代以后逐渐显现,城市贫民的数量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医疗体质领域中国家医疗保障向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变革,在事实上缩小了医疗保障覆盖的范围,无力参加医疗保险的贫困人群被拒绝于保障体系之外。而医疗服务机构的商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使医疗资源向更富裕人群倾斜。如何解决城市贫困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城市地区的医疗救助制度于2005年起试点建设。自建立之日起,它就成为城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的主要保障制度。本文对中国城市医疗救助的建设历程和制度安排进行梳理,指出医疗救助制度是嵌入于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医疗救助的运行效果除了同制度本身的合理安排有关外,还将受到宏观制度环境的影响。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为医疗救助的建设和完善创造了有利的机会。本文的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论文选题的理论基础。本章对“贫困”、“社会救助”、“医疗救助”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医疗救助理论和制度嵌入性理论进行了说明。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发展观的角度,在理论上阐述了对贫困人口进行医疗救助的理由。关于“制度嵌入性”的理论描述,为后文中讨论医疗救助同医疗保障体系,以及更为宏观的医疗卫生体制间的关系奠定理论根基。  第二章按照国际上四种主要医疗保障模式,选择了部分同中国有一定相似性的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介绍了其医疗救助制度的状况。美国的医疗救助制度为人们提供了在市场化医疗体制基础上,政府主导脆弱人群医疗救助的典型例子。本章详细分析了市场化模式下美国Medicaid计划的制度设计。  第三章是对中国医疗救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的梳理。从中国古代的医疗济贫行为,到民国时期作为稳定人心、坚持抗战的政府救济措施,医疗救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现代医疗救助制度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而建立的,它和其他救助、保障措施共同组成了一张保护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安全网。  第四章主要从医疗救助对象的界定、医疗救助水平、补偿方式、经费筹集,以及医疗救助经费和机构的管理等方面,说明了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制度安排。  第五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UHPP项目等的调查数据,说明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以前的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及其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利用情况。并对现行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后的成效及问题进行讨论。指出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减轻了贫困患者由于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从而促进了贫困者的求医行为。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医疗救助需求,除了总体筹资水平的原因之外,处于建设阶段的医疗救助制度设计上的诸多不足,加剧了救助资源供求间的矛盾,抑制了救助制度效果的发挥。  第六章阐述医疗救助所嵌入的系统状况,并指出制度环境的变革为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医疗卫生体制的各个方面都将进行改革。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都对医疗救助的需求和供应产生极大的影响。各部分的改革为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平台,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将在这一平台上完成。  按照上述的结构安排和思路,本文得出三个研究结论:  第一,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急待改善。经济水平低下导致的健康状况不佳,同健康状况不佳而导致的医疗费用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及对人们劳动生产力的损害,相互之间恶性循环。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了制度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困者对医疗资源的利用。但医疗救助没有能从根本上使医疗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得到彻底改观,对医疗资源的低可及性使贫困人群仍然存在强烈的健康需求。  第二,医疗救助效果的发挥,受制于制度内外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我国目前的医疗救助制度安排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缺陷使医疗救助没有能够达到应有的救助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同时,宏观医疗卫生体系的制度环境也会对医疗救助的效果产生影响。现阶段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政府投入比例的缩小,原有公益性的减弱,提高了医疗服务、产品的价格,在体制上增加了医疗救助的需求量,从而加大了医疗救助的压力。  第三,医疗救助制度在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中产生,并随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而发展。原有的国家医疗保障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变革为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的产生提出了要求。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则为医疗救助的建设和完善搭建了有利的制度平台。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对中国贫困问题关注的焦点一般集中于农村地区。关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讨论也多是在城乡间或地区间的比较。但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间贫富差异的日益加大,城市贫民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值得关注。本文以城市贫民的医疗救助制度为对象,系统分析其理论基础、形成发展、政策内容、作用机制以及实施效果,为关于国内城市贫困救助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第二,本文按照四种典型医疗保障模式选择了部分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对其医疗救助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尽管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没有哪个国家的经验可以照搬,但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中的经验还是值得择善择优加以借鉴。尤其是市场医疗保险模式下的美国,其医疗救助计划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历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本文通过大量一手文献的阅读,对美国的Medicaid计划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讨论,为我国现阶段医疗服务市场化提供的基础上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救助制度提供参考。  第三,本文运用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的理论,分析医疗救助制度同其制度环境的关系。指出医疗救助制度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制度本身的完善,还在于制度环境的影响。因而将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医疗救助制度运行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讨论医改中医疗救助制度同医疗卫生体制四大内容的相互关系。为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由于个人研究能力的局限,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本身的极度复杂性,即使只是对其中一个环节的讨论,鉴于医疗救助同医疗卫生体制各子系统间的紧密联系,本文的探讨也只是初步的,尚存在众多不成熟和分析不深入的问题。特别是本文认为医疗救助效果的发挥应该是制度环境与制度两方面的配合,因而制度的完善应该以宏观制度环境的改善为前提,完成自身的建设。但由于新医改刚刚开始,许多项目制度仍未成形,因而医疗救助在此基础上如何具体建设,本文只能提出大致的设想,没有提出具体的完善方法。
其他文献
In this research,laminar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two-phase water/Ag nanofluid with 0-6% volume fraction of nanoparticles at Re =150-700 in a curved geometry ar
印度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强劲的发展中国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印比较在诸多领域尤其在经济领域引起了研究的热潮,而作为拥有世界上贫困人口数量
人类文明诞生几千年来,中西方文化中的传统慈善观念不断传承、演进、交融、升华,“人道”理念贯穿其中,这些为红十字志愿服务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1859年,瑞士银行家亨
根据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之划分为成本效益分析阶段、效率优先分析阶段、质量绩效评估分析以及综合评估分析阶段等。针对公共项目绩效评估,不同时期的专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基于西门子先进的运动控制系统SIMOTION D,实现了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Bottom/Top和Side校正场线圈(Correction Coil
期刊
薪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对员工保障及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升企业薪酬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在充分考虑企业薪酬管理实际业务需求和人力
鉴于当下使用的土地评估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囊括了城镇土地评估系统在最近15年的发展中系统的开发技术、功能完整性、开发模式、标准化四个方面的特点,提出了系统在社会发展形
培训体系在集聚人才优势、保障水电站安全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一些水电站受区位条件、传统培训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培训体系的重视和投入不够,没有建立起与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