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川边治理演变研究(1876-1911)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ool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因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西南地区的侵略,导致中国西南边疆出现危机,特别是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西藏的觊觎,使清政府决定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四川与西藏接壤的川边地区位置独特,是连接四川与西藏的重要通道,历来有“治藏必先安康”的说法。但是,清末时期的川边地区不仅受到外敌觊觎,内部也出现混乱。因此,为了达到“保藏”目的,清政府开始加强对川边地区的治理。清末的川边治理最早开始于四川总督丁宝桢,经过鹿传霖、锡良的治理,到赵尔丰时期川边治理达到高潮。本文主要以清末川边治理演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清末川边治理出现的背景,并对清末川边治理的四个时期进行分析,通过对清末川边治理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出影响清末川边治理演变的因素以及清末川边治理的影响,最后总结出清末川边治理的成效以及教训。本文除了绪论、结语、参考文献外,一共分为三章对清末川边治理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分析清末川边治理出现的背景:国外方面主要分析英、俄等国对西藏的觊觎;国内主要分析当时的川边局势。第二章是对清末川边治理的四个主要时期(丁宝桢时期、鹿传霖时期、锡良时期、赵尔丰时期)进行梳理,主要从每一阶段的川藏局势、川边治理政策两个方面分析。第三章主要对清末川边治理演变进行分析与总结。首先对影响清末川边治理的国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国外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英、俄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态度(从相互争夺到相互妥协);国内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清中央政府对清末川边治理的态度、西藏地方对清末川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清末川边地区内部局势变化等三个方面。其次是总结出清末川边治理演变中呈现出的特点,通过对清末川边治理演变过程的梳理和对影响清末川边治理演变因素的分析,总结出清末川边治理演变的特点。最后总结清末川边治理的成效与教训,清末川边治理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巩固西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川边地区社会发展以及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清末川边治理也为后世民族地区的经营治理提供了教训,例如清中央政府对川边治理犹豫谨慎的态度导致川边治理错过最佳时期,川边地方官员一些错误的治理政策伤害了民族感情等。综上所述,本文对清末川边治理演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对清末川边治理进行了解,对清末川边治理的得失进行分析,为现在我国在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经验与教训,以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文献
谷子是我国古老而重要的杂粮作物,其脱壳后为小米,小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米色能够直观地反应小米品质的优劣,类黄酮作为植物中主要的黄色素之一,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为小米品质做出了贡献。本研究结合代谢物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etabolom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m GWAS)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
学位
牛腺病毒3型(Bovine Adenovirus type 3,BAd V-3)为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哺乳动物腺病毒属(Mastadenovirus)的成员,为无囊膜包裹的线性双链DNA病毒,可引起牛发热,犊牛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症状,是导致牛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BAd V-3感染在我国牛群中已广泛流行,且存在fiber轴区基因缺失型毒株,展现出独特的进化趋势。为了进一步了
学位
本文以“京歌”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戏歌的分支“京歌”是以京剧艺术为戏曲依据的,京剧作为“国剧”,是全国性大剧种,从50年代初的戏曲改革至今天,一直用古老的程式化音乐戏剧形式表现新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内容的探索和尝试。文章结构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首先是绪论部分,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戏歌”概念作了总体的分析,同时阐明“戏歌”和戏曲的区别,“戏歌”的代表类型及“戏歌”
学位
羊肉的品质、风味、多汁性、鲜嫩程度等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呈正相关。IMF含量与肌内脂肪沉积率相关,脂肪沉积是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质代谢共同作用的结果。脂肪细胞分化是一个受到非编码RNA、功能基因等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显著性变化。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长度在22 nt左右,其作为
学位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背景下亟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能否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能够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目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主要在民族地区高校与民族院校开设,且以隐性课程居多。普通
学位
在全球大力推行绿色经济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领,其中绿色技术创新因具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特性,成为达成“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本文基于“两山”理论、创新理论和波特假说等理论的核心观点,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横纵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2007-2
学位
感觉系统的进化一直让进化生物学家着迷,尤其是复杂的视觉系统,它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以适应栖息地的不同光照条件。目前已确认的现存蛇种超过3500种,它们的栖息地要求和昼夜节律模式表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蛇类可以通过视觉刺激来感知猎物,已有研究描述了蛇类视网膜中光感受器的多样化构成,尤其是在游蛇科中,因此,蛇类是探索脊椎动物视觉的适应性分子进化的良好模型。然而,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哺乳动物、鸟类
学位
手掌参(Gymnadenia conopsea R.Broyn)为兰科(Orchidaceae)手参属(Gymnadenia R.Br.)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块茎,蒙药名“额日赫腾乃一嘎日”,藏药名“藏旺拉”,中药名“佛手参、掌参、手儿参”,补肾健脾、止咳平喘、行气血止痛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肺肾气阴两虚所致的虚喘、腰腿酸软等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手掌参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过敏、延缓衰老、改善记
学位
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全能经济家畜,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肉、乳和皮等生活资料。复胃发育与生产性能密切相关,瘤胃与皱胃分别是复胃的第一胃和真胃,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比较不同年龄放牧牦牛瘤胃组织形态、瘤胃与皱胃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探究瘤胃和皱胃发育的特点,并挖掘影响其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本研究选取0日龄(0d)、20日龄(20d)、60日龄(60d)、15月龄(15m)和成年
学位
盘花垂头菊(Cremanthodium discoideum Maxim)是菊科多年生高寒草甸植被,生长于喜马拉雅山、海拔3600~5300m的特有物种(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区)。目前针对盘花垂头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成分倍半萜类和黄酮类物质的抗菌、抗炎和抗肿瘤等方面,对其它活性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藏药盘花垂头菊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提醇沉法,以影响多糖提取的主要因素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