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话语的修辞劝说分析--以傅莹外交演讲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改进国际传播,是构建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和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必经途径。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外界对中国的看法呈现多元态势,一方面,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主张,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东方吹来的清新之风,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新殖民主义论”甚嚣尘上,在这样的国际舆论背景下,大力开展大国外交,宣传中国的政策、战略,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外交话语作为一种政治官方语言,在处理外交事务,解决国际争端方面体现了普遍的修辞劝说思想,傅莹作为一位有着多年外交经验的外交官和人大新闻发布会上第一位女性发言人,她的外交话语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本文试图从比彻尔的修辞情境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诉诸理论来探讨傅莹的外交演讲,分析傅莹是如何运用修辞策略来/达到其外交演讲的目的,以期丰富外交话语在修辞劝说理论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描述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搜集傅莹近五年来在不同外交场合下发表的演讲,从修辞情境的角度分析傅莹的演讲动机、紧急状态和分歧等因素,然后从修辞诉诸角度来分析傅莹外交演讲的策略,分析傅莹是如何利用这些策略取得对观众的有效劝服,以期为有效实现对外交流和改进国际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的基本理论为,外交话语本质上是劝说性的,傅莹外交演讲的紧迫性、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分歧以及演讲者的动机决定了运用人格诉诸、情感诉诸和理性诉诸等修辞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人格诉诸方面,傅莹主要运用表达善意和高尚的人格以及建立和受众的共同立场等修辞策略来增加可信度。在情感诉诸上,傅莹主要使用了修辞疑问、反复和诉诸共同价值观等修辞策略,以唤醒听众的道德责任感,激发听众和演讲者的心理认同。在理性诉诸上,傅莹主要使用了下定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对比等策略来阐明外交立场,并运用来大量数据和例子加以佐证。
  通过对傅莹外交演讲的分析,本文为研究傅莹外交话语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修辞劝说理论在外交语篇中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在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背景下,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已成为他们了解学术前沿资讯,与顶尖学者深度交流的重要契机。在此学术交流过程中,交流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论文宣读者的学术陈述能力,这就要求博士研究生应不断加强自身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学术交流能力,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学术声音。同时,提升学生的学术陈述能力也对高校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以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学生的英语学术陈述,以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则为数不多,而对多模态视
摘 要:《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学者们围绕该条展开了热烈讨论。争论焦点集中在责任主体、通知移除规则和责任形式上。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进行划分以确定各自的责任,这点在理论上已达成共识。然而,对通知移除规则的性质和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该承担连带责任却仍有争议。厘清这三个问题对准确理解和完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 通知移除规则 连带责任
期刊
摘 要:最近一系列以幼女为性侵对象的案件高发不断,对幼女生理、心理造成较大损害,同时也恶化了社会风气,导致民众对此类案件反响强烈。而引发民众强烈关注的是司法机关通常对此类行为以"嫖宿幼女罪"定罪处罚,而不是强奸罪。这在普通民众眼中认为,这个罪名成为了部分人逃脱惩罚的保护伞,因此无论学界还是实务界都展开了对此罪名的讨论,使得本罪的存废备受关注。  关键词:嫖宿幼女 社会分析 法律抉择 废除  201
期刊
摘 要:寻衅滋事罪是从我国1979年刑法流氓罪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罪名,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然而,1997年刑法对寻衅滋事罪的认定标准仍然模糊不清,给司法实践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试图对该罪名进行具体分析,从中选取在司法实务中发生频率较高的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进行比较,以推进其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比较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公共场所活动区域扩大、娱
期刊
传统的隐喻观仅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语言现象,随着隐喻在20世纪80年代的认知转向,隐喻亦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是文学翻译的难点。《道德经》语言精湛,短短五千字内运用大量概念隐喻来传递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外译中,这些概念隐喻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了目的语读者对原文思想的理解。迄今为止,对《道德经》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研究集中在翻译策略上,从目的语读者视角对《道德经》概念隐喻翻译进行的实证研究很少。
  本研究尝试采用关联理论对《道德经》两个英译本的概念隐喻进行
摘 要:《合同法》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出台后,其第三条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判定,对于一直广受关注和评论的《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做出了极具颠覆性的诠释。本文以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出台为背景,从物权变动模式的角度出发,总结评述相关学说争议,进而分析其对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认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关键
期刊
雅思、托福和大学英语六级是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英语作为外语/二语的语言考试。虽然三项考试在考试目的,考试题型,分数解释和使用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具备大规模、高风险的特性,考试对象大多正在或即将接受高等教育,主要考查内容都反映了学术英语的特征,因此这三项考试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效度一直是语言测试研究的重要议题。认知效度是指考试任务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了考生在真实语言使用中相似的认知过程,强调了动态认知加工过程在语言测试效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语言测试效度研究以考试结果为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考生自身的动态认知
隐喻反映了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体验,是研究抽象概念的主要工具。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但是人们获得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方法,同时也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结果。那坡民歌是那坡黑衣壮族创造的民间歌谣,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来表达情感。这些隐喻根植于壮族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概念隐喻的研究给隐喻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那坡民歌中隐喻翻译相关的认知研究,对于其中的认知机制亟
摘 要:法律方法是看似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在它在日常的应用却是十分广泛的,是法律学科的基础概念。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法律原则的应用可以弥补立法的缺陷,使法院更好地审案,法律解释的运用也可以帮助法官处理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不至于朝令夕改。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很多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对于法律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法律方法 法律原则 法律解释  法律方法论是一门以法律解释学为核心的实
期刊
随着英语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各类英语变体纷纷崛起,对这些变体的规范性研究帮助形成了世界英语体系(World Englishes)。在世界英语体系内,英语的使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而Kachru的世界英语理论将他们称为“三个同心圈”:第一,是使用英语作为母语,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组成的内圈英语变体。第二是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非英语母语国家,包括印度,菲律宾,新加坡等,这些国家组成了外圈的英语变体。第三则是更宽泛角度下的所有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国家归类为英语变体的拓展圈,其中中国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