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同一性危机——用精神分析方法解读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k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乐之家》(1905)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1862-1937)的成名作.出身于十九世纪末纽约的豪门之家,华顿自幼阅读广泛,为她一生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学识基础,而在上层社会的经历也为她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但是儿时的家庭生活却没有给华顿带来欢乐和满足感,她的童年在不安与恐惧中度过.这也使得她长大成人后一直无法消除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感,正如华顿在自传中提到的,"陪伴我的只是寂寞的时光,在作者的记忆里只有那些孤独的日子,而作者所经历的只是让作者感到孤独."唯有在创作中,这位孤独的女性才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华顿在作品人物身上融入了自己的痛苦和困惑.尽管她不得不因此面对内心深处的自我,但正因为她对人性的理解既深刻又富有同情心,她的作品才如此出色且具有普遍意义. 《欢乐之家》是华顿创作生涯中第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故事以作者熟悉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描述了一位二十九岁的孤女丽莉·巴特如何努力为自己寻找一份合适的婚姻.由于她无法摆脱内心的彷徨和矛盾,在感情历程中一直不尽人意.她既丧失了嫁给钻石王老五波希·古莱的机会,又不愿委身于新贵族罗西德,而与真正倾心的人塞尔顿只能保持精神上的互赏.最后丽莉被诬蔑与朋友的丈夫有染,被无情地赶出了上流社会的社交圈.自幼养尊处优的丽莉无法忍受生活在贫困和耻辱中,最终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该文作者运用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赫·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对《欢乐之家》中丽莉的命运及作者伊迪丝·华顿的主活及艺术创作进行分析,认为丽莉在社会生活中屡受挫折是早期的生活经历使她无法渡过同一性危机的后果.虽然华顿在其成长过程中也有和丽莉类似的经历,但凭着对文学艺术的热情和执着,她终于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成功地跨越了同一性危机,并成为了一个具有活力人格的人. 该文将按以下顺序逐渐展开论述: 第一章系统地阐述了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着重介绍了他关于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在每一个阶段,人所面临的危机的解决都将影响后面几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第二章分析了丽莉·巴特在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儿时的经历对她产生的消极影响.由于缺少来自父母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同一性混乱.第三章论述了丽莉的同一性危机造成了她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使她无法建立与他人的亲密感、无法融入她所生活的世界,最终唯有选择死亡.第四章评述了伊迪丝·华顿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如何借助艺术创作成功地跨越了同一性危机,同时她在安排丽莉的最终归宿时,以梦回婴儿期的方式使丽莉融入了新的生命,超越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跨越的同一性危机. 由于早期生活中心理活力各部分的发展不完善,丽莉和华顿在成人后都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内心冲突.但是最后华顿依靠艺术创作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超越同一性危机的途径,同时她在艺术世界里帮助丽莉也超越了她的同一性危机.作者希望该文能从新的视角来诠释这部作品,加深对华顿艺术创作的理解.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使得学术界更多地关注多边主义这一制度形式在国际关系中的协调和规范作用。 本文首先对多边主义理论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考
6月13日,《小城镇规划设计丛书》首发式在北京北方工业大学隆重举行。首发式由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勃教授主持,编委会主任骆中钊、清华大学教授单德启、北方工业
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会发生"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或"一边准备,一边施工",甚至"不准备就施工"等情况,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警惕和特别注意的.我们要筹划的施工准备包括技术准备、施工
期刊
托·斯·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坛上影响深远的诗人兼批评家,他的诗歌通过用典暗示、启发读者,含蓄而且深刻地表达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看法和诗人自己的心路历程。本论文拟对艾略
该文以以往的研究为基础,对大量书面语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表明汉语条件复句既可以通过典型的条件连词来连接两个分句,也可以通过非典型条件关联词语或无连接词的意合手段来
日前,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346万套,开工率为46.4%,基本建成206万套,完成投资3895亿元,整体进展比较顺利。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