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森林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过滤和蓄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一类具有半挥发性,致畸、致癌,脂溶性的化合物,因此可以通过大气远距离跨境传输,并到达偏远地区。经过大气-地表沉降、大气-植被富集及生物富集等过程,POPs可进入生物体,对环境以及生物体构成危害。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稀少,POPs污染源极少。但是青藏高原毗邻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发展迅速的国家,目前这些国家仍在持续使用POPs类污染物。在印度季风的驱动作用下,这类污染物极有可能传输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森林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地区,处于印度季风入口,这使藏东南森林极有可能成为POPs跨境传输的屏障。传输至藏东南地区的POPs可能经历大气-植被分配,树冠-地表沉降、大气-土壤之间交换以及土壤中迁移等循环过程,将大气POPs存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从而阻挡POPs向青藏高原传输。  本研究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800m-4400m梯度布置了POPs大气被动采样器,获得2008-2011四年大气POPs浓度的数据。研究显示,藏东南森林中DDTs与HCHs类化合物浓度呈现季风期高于非季风期的季节特征,与研究区域基于主动采样器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进一步夯实印度季风在POPs从南亚向青藏高原传输过程的驱动作用。森林内大气POPs浓度低于林外,林内外大气DDTs的浓度比值(DF值)在0.39-0.50之间,这说明藏东南森林可清除近地面大气中超过50%的DDTs。  在植被生长季内(2011年5-10月),本研究采集了藏东南色季拉山5种优势种叶片样品,分析结果显示藏东南地区DDTs类化合物浓度高于世界其他背景区1-2个数量级。生长季内DDTs浓度受叶片暴露时间的限制,浓度持续升高,HCHs与HCB无持续升高的趋势。POPs的植被-大气平衡分配系数(KPA值)在不同植被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落叶树叶片对大气POPs具有更强的富集能力,这源于比叶面积的差异。不同生境下,植被KPA值也存在差异,其中高海拔植被中DDTs的KPA值高于低海拔处,这可能是由于高海拔的低温作用。  土壤中,林内土壤中POPs的浓度显著高于林外开阔地,最高差距可达10倍,这表明藏东南森林过滤效应加强了POPs大气-地表沉积通量。POPs大气-地表沉积通量有别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其中DDTs的沉积通量高于欧洲一个数量级,PCBs的沉积通量低于欧洲一个数量级。由于低温和高有机碳含量的作用,藏东南森林土壤是传输至此的DDTs,HCB和PCBs最终的汇。森林土壤中POPs集中分布于有机质层中,污染物经历较弱的淋溶和降解。  综上所述,南亚次大陆持续向环境中排放DDTs,而藏东南森林持续接受传输至此的DDTs的沉降。本研究在藏东南森林中观测到土壤中很高的DDTs浓度以及大气一地表沉积通量,如果南亚仍继续向环境排放DDTs,可能会对藏东南森林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国土资源部2003年8月颁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为依据,在对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广东省高要市为实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
红碱淖地处东亚季风区西北边缘,位于沙漠-黄土边界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湖泊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十分敏感.本文通过湖泊沉积物粒度、化学元素、孢粉、磁化率、有机碳氮等
对生儿育女的观念,我早已看得很开。  这是旅行带来的礼物,当你在欧洲遇到许多夫妇时,你就会知道没有子女,人,照样可以活得很开心。而且他们的父母,也绝对不会怪他们不传宗接代。  一起旅行的团友,多数是夫妇,有的和我一样,不相信一定要生孩子;有的儿女已成家立业,没人在他们身边,也和我一样。  “哎呀,你不知道家庭的乐趣,那多可惜!”有些人摇头。  “哎呀,你自由自在,真是羡慕死我们了……”有些人点头。
期刊
针对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与空间格局分析结合不足的问题,基于MODIS8天合成地表温度数据与Landsat数据,有机结合城市热岛效应时序特点与空间分布格局,建立系统
期刊
地下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宝贵的水资源,是当地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随着地下水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加大,干旱区普遍存在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资源衰竭、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退
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动态监测是理解荒漠生态系统特定的碳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定量遥感的方法能快速无损地获取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信息,是植被动态监测的有效
刘山民艺术简历 1946年生于徐州。国画家、作家、高级美术师。刘先生从东方哲学——美学的根本参悟意象造型的特质与真义,着力开掘恍惚的心象符号及抽象造型元素自身的审美价
期刊
生态环境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适应是人类应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战略,生态政策在人类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
循环经济是上个世纪为消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