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中医证候及多元分析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古代中医对眩晕症的论述 1.1 病名 眩晕在古代文献中有眩冒、头眩、头风眩、旋运等名称,是以头昏眼花,视物旋转,如坐舟车,甚至站立不稳,倒仆于地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常伴有耳鸣,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等症。 1.2 病因病机 早在《内经》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就有丰富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较多阐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补充与发挥,逐渐形成了因风、因痰、因火、因虚及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等不同流派。 1.3 辨证论治 肝风眩晕表现为视物摇动不定,自身有平衡障碍感,伴有耳鸣、胁痛、支满等肝病症状,可能出现“暴厥”即突然昏迷的危险。火证眩晕发作突然,症状较重,甚可神志不清,可有口苦、咽干、大便难、烦渴等火热伴随症状,治疗以清热降火为主。痰湿眩晕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恶心呕吐,痰涎壅塞,胸闷脘痞,头闷痛,身重为特点,旋转感和恶心呕吐、胸脘痞满为辨证的关键,治法以祛痰湿、息风、降逆为主。虚症眩晕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诸证,多与失血、下利、久病等因素有关。气虚(阳虚)眩晕可见起则眩晕,语声低微,面黄憔悴,脉缓弱无力等,宜补中益气。阳虚还可见背寒、头面喜暖等,可予大剂参芪,或用鹿茸等温阳之品。血虚(阴虚)眩晕伴有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脉缓大无力等症,宜补血之剂。外感眩晕之表现与感邪性质密切相关,除眩晕外兼有外感症状,依感邪性质不同而见头痛身痛,自汗,身热烦渴,身重等。 1.4 小结 古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有以下特点: (1) 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提出以头晕眼花、摇晃不定、如坐车船为主症,常伴耳鸣、恶心、呕吐,形成了独立的病种,命名为眩冒、眩运等多种病名。 (2) 《内经》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是风(包括内风、外风)和虚。张仲景提出痰饮致眩后,病因病机逐渐多样化复杂化,主要在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涉及肝、脾、肾脏者多,虚实夹杂,多种因素相兼致病者多,单一病因者较少。 (3) 古人已观察到中老年人是眩晕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并提出中年以后要注意保养,如张三锡提出“少年无运病”,朱丹溪认识到“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要断酒色,“方保无虞”。 (4) 个别记载提及血瘀致眩,论述较少。 (5) 古代文献记载外感致眩的论述及病案不在少数,与现在医家及教科书多认为眩晕以内伤为主的病因观点不尽相同。 2.眩晕的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区域化的趋势,导致与经济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也显示出国际化、区域化的走向,在这种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区域功能越来越显现出来,高等教育
“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而且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范畴。对于“风骨”的理解,学术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
陪审制度是西方国家一项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它“起源于古代奴隶制国家的雅典和罗马,被扼于封建专制社会,称颂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盛行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仿效于世界各国,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日趋加强。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资源变动的一种重要趋势。强化人力资源、提高
这是一个价值转换的过渡期,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众的道德经验和审美意识从集权压抑转为自我发展,并引发了巨大的内在的转变。作为过渡中的一代,70年代人的内部产生分化,并充
经过近30年的的改革,国有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已经取得明显的进展,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任用机制的改革是相对滞后的,表现在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任用仍沿用计
语码混用是双语或多语社区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今天,在中国这个单语言社区,它也越来越来普遍。人们通过在中文交流中混用英文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
由多谱勒胎儿监护仪提取的胎儿心率信号中,包含有母体内的干扰、信号传输过程中带来的噪声;为了能够较好地表征胎儿心率信号,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的胎儿心率信号消噪处理方法
本文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批评性学术英语的定义,回顾了学术英语的各个发展阶段,即语域分析、语篇分析、学习技能和需求分析、体裁分析以及最新发展
本研究使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中学数学命题改革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研究按照两条路线展开:(1)对2005、2006年各地中考数学试卷进行分析,阐述中考数学命题的改革;(2)对中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