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式可穿戴摩擦电传感器件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lzh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智能可穿戴技术通过融合信息领域和材料领域的技术,成为了新兴的数据流量入口。传感器作为可穿戴技术设备的核心,能够将人体的生理信号或外部的环境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为人体和电子信息系统提供了信息传输的接口。但是传统的传感器体积大、刚度大、对外部电源依赖性强,使得可穿戴设备的柔性和舒适性降低,生物相容性较差。因此,设计一种能够自供能的柔性传感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摩擦纳米发电机能够将人体运动时持续产生的微小、低频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为自身供电,具有制备简单、发电效率高、环境友好、材料来源广、所受压力与输出电压呈线性相关等优点,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压力传感器来进行实际应用,摆脱传统电池的束缚,真正实现无源传感。与纺织基结合后的摩擦电传感器可以兼具纺织品优良的柔性和摩擦纳米发电机自驱动的性能,满足可穿戴器件对于轻质化、柔软舒适性的要求。但是摩擦起电效应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湿度的影响较大,而大多数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结构为非封闭式,将其作为传感器时的输出稳定性和灵敏度都会受到来自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环境限制较大,从而制约了其在传感领域的发展。尽管已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封闭式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但是大多为刚性结构并以集能为主要工作目的,舒适度和柔性较差,作为传感器使用时有诸多劣势。本文介绍了三种气囊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将气囊密封结构与TENG的摩擦发电功能和压力传感功能进行结合,以空气为支撑材料和间隔材料,与高回弹性的密封材料组合后制备的器件既可以隔绝外部环境来维持气囊内部环境的稳定,保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稳定性,又可以保证传感器的柔性和舒适性,充分适应人体运动情况,具有制备简易、质轻、灵活等显著优势,从而拓宽了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传感器在人体可穿戴方面的发展潜力。本课题首先使用表面光滑的尼龙织物作为基底材料,导电性能优异的银浆作为电极材料,回弹性高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膜作密封材料,尼龙织物和水性聚氨酯(PU)作正负摩擦材料,并在PU和电极层间添加不同厚度的聚酰亚胺(PI)膜作为增强材料,并通过筛网印刷的工艺将银浆转移到织物基表面来制作导电织物。在PI膜厚度为15μm、充气量为1 m L的工艺参数下可以制得最佳输出性能的基于PDMS的气囊式摩擦电传感器,有效摩擦面积为3.14 cm~2,克重为1.39 g,在3 Hz,5 N的测试条件下,其输出电压可达15V;连续循环工作1000次后的输出电压无明显衰减,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在去离子水中持续浸泡3小时后依然保持稳定的电学输出性能;传感器的灵敏度较高,可达0.34V/k Pa;线性度好,R~2=0.995;之后以热塑性聚氨酯(TPU)复合织物作密封材料与正摩擦材料,PDMS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钛酸钡纳米颗粒作负摩擦材料,导电银浆作电极材料,制备了基于TPU复合织物的气囊式摩擦电传感器,其有效工作面积为16 cm~2,克重约3 g。本装置将TPU膜同时作为密封材料和正摩擦材料,进一步简化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及制备工艺,提高灵敏度。以钛酸钡掺杂量为10%的器件为例,充入23℃、50%RH、5m L空气后,在作用力约10 N、2 Hz测试条件下,输出电压达16V;连续循环工作1000次后输出电压保持稳定;灵敏度S=0.994V/k Pa,线性度为R~2=0.937。为进一步优化工艺,使用TPU磨砂型薄膜作为密封材料与正摩擦材料,PDMS作负摩擦材料,导电铜箔胶带作为电极材料,制备出基于TPU膜的气囊式摩擦电传感器,有效摩擦面积为4 cm~2,克重为1.10g,在充气量为5 m L时性能最佳,在25℃、55%RH、作用力约3N、2 Hz的测试条件下的输出电压可达7.2 V;连续循环工作1000次后输出电压保持稳定;在去离子水中持续浸泡5小时后依然能有稳定的电学输出,灵敏度S=2.481V/k Pa,线性度R~2=0.967,传感性能相较基于TPU复合织物的气囊式传感器有很大的提升。最后对这三种摩擦电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功能进行了讨论,将其放置在人体关节处和脚下等部位,能够用于姿态识别和运动传感。通过实验分析和讨论证明,基于气囊结构的密封式可穿戴摩擦电传感器件具有输出性能高、机械稳定性好、柔软度高的特点,在人体运动能量采集、运动监测及传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丝腺作为其产丝器官进行着一种特殊的细胞周期形式,即核内有丝分裂,这导致了丝腺细胞中的DNA含量不断增加,蛋白合成能力显著增强,而细胞的数量保持不变,最终形成含有多倍体细胞的组织。BmZFP67是一种锌指转录因子,其在家蚕丝腺细胞由有丝分裂向核内有丝分裂转换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中的调控机制还并不清楚。研究BmZFP67与候选互作基因的转录结合,
三维编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结构整体性好、形状可设计、质轻高强等优点,在飞机、轮船、汽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复合材料构件长时间受外界恶劣热环境影响,产生热应力导致材料变形或损伤,影响材料结构强度,因此对复合材料进行高效无损监测意义重大。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灵敏度高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对材料结构无损伤,将其埋
水质净化功能型湿地符合自然生态要求,能够适应城市河湖的水质水量变化,且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在城市河湖污染控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分析了湿地净化技术在河湖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并介绍了实际工程案例。同时提出了注重仿生态自然设计,与治水总体方案协调,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湿地的建设和运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结构整体性好,同时具有质轻高强、高抗损伤容限和耐冲击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工业领域。复合材料在服役过程中易因外部载荷作用而产生损伤,监测其结构健康状况可避免潜在安全问题的发生和降低设备维护成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身可作为智能结构,通过电阻变化实现自感损伤监测。本文研究三维编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静态电学性能以及准静态拉伸和热载荷作用下的电阻动态变化,
微纤化纤维素(MFC)气凝胶因其具备三维多孔网络结构以及高孔隙率的优点,被广泛用作隔热材料使用。但气凝胶是多孔介质材料,其内部孔隙结构随机无序且复杂多样,导致气凝胶内部传热过程非常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多孔介质气凝胶内部传热机理尚不清晰。因此无论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实际应用方面,对于气凝胶内部气固耦合传热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微纤化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隔热性能以及基于数值模拟对
压力服装由压力面料依照身体特定部位而制成,是预防和抑制烧伤后瘢痕增生的重要治疗手段,其施加给皮肤的压力来源于压力面料的形变,是决定疗效的关键。目前压力面料因结构等因素无法提供持久和稳定的压力,需要开发出一种新型压力面料来满足临床需求。弹性包覆纱和织物组织结构是确保压力面料压缩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课题从包覆纱的结构设计到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来深入研究压力面料的成型工艺及其对压力面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三维编织技术在制备异形截面织物时有独特优势,比如制造三维编织T型梁。三维编织T型梁复合材料可以克服面板与腹板的接缝和结构方面的缺陷,在承受载荷时不易发生分层失效现象,结构上具有其他T型梁没有的优势。本文首先对三维编织预制件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建立了编织结构与编织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后续T型梁预制件的织造工艺提供参考。采取力学实验和声发射技术研究三维编织T型梁复合材料在三点弯曲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及损伤机
胆道恶性肿瘤(BTC)包括肝内外胆管癌及胆囊癌,发病率低,预后较差。少数病人可获得手术切除,然而术后复发率仍较高。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BTC病人可从药物的辅助治疗中有所获益。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已证实对进展期BTC进行一线化疗的有效性;同时,靶向药物的推陈出新使BTC的药物治疗出现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也在不断进行探索。BTC将有可能得到控制,病人预后得以改善。
借鉴美国网络空间靶场建设思路,分析国内网络靶场建设基本情况,对靶场框架目标和框架能力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涉及靶场建设的5项关键技术,按照统一规划、技术先进性、通用性、可扩展性原则进行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根据靶场实际需求和资源现状,采用云平台和虚拟化技术,对装备网络安全靶场进行分层设计,为满足靶场内场试验与外场试验需求,预留目标模拟和实装接入接口。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小觑。一些中小型发电站、造纸厂、砖厂等在日常生产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含尘废气,若处理不当将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现有的高温气体除尘技术和一些耐高温滤材在实际使用中都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针对极小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还有待提高。而静电纺丝技术可以有效制备连续纳米纤维,把耐高温材料与静电纺丝技术相结合,赋予耐高温材料纳米纤维的小尺寸效应,将有望制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