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干旱演变特征及人口暴露度预估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y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增暖已经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其造成难以抵御的气候灾害,已然成为当今最严重的气候及环境问题。干旱是各种气象灾害中发展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极端天气事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不断变暖,干旱对水资源、农业活动及生态系统构成相当大的威胁,逐步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黄河流域,其自然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我国受干旱显著影响的流域之一。国家在2019年对黄河流域提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把流域的气候环境问题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厘清黄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及干旱演变情况,为该流域合理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输出的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与代表性浓度路径的组合情景(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SSPs-RCPs),预估黄河流域在未来时期(2015—2100年)的气温、降水及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al-economic Pathways,SSPs)下的人口资料,分析黄河流域在未来4种重要时期下(1.5℃/2.0℃温升时期、碳达峰与碳中和时期)黄河流域受干旱影响的人口暴露度。主要结论如下:(1)历史时期(1961—2014年),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增幅较大,但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季节上,冬季升温最快,春季升温最慢,秋季的降水增速最快。相较于原始气候模式,偏差订正后的CMIP6模式资料在黄河流域有很好的适用性,订正后的月均气温、降水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达0.99、0.9以上,且多模式集合比单模式的模拟效果较好,气温的模拟效果优于降水。(2)未来时期(2015—2100年),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呈现为增温增湿的态势。就未来21世纪近期、中期、远期的干旱情况来看,与基准期(1995—2014年)相比,黄河流域在21世纪近期(2021—2040年)的干旱情况先变干,在21世纪的中期(2040—2060年)达到干旱峰值,随后在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逐渐变湿,其干旱区域面积也表现出相应的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相较于基准期(1995—2014年),未来1.5℃/2.0温升时期、碳达峰与碳中和时期下,黄河流域的干旱强度将更干,且有着更大的干旱面积。其中2.0℃下的干旱情况(干旱强度与干旱面积)相对于1.5℃更缓解;相较于碳达峰时期(2015—2030),碳中和时期(2015—2060)下的干旱情况较为缓解。空间上,干旱地区主要位于黄河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地区、下游的陕西、河南等地;而湿润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山西、山东等地,其中宁夏、内蒙古一带的干旱强度最为严重,以极度干旱为主。(4)未来4种温升时期(1.5℃、2.0℃、碳达峰、碳中和)下,黄河流域受干旱影响的人口暴露度相较于2010年减少。4种时期中,碳中和时期(2015—2060)下的人口暴露度是相对最少的,但占比最大的为极度干旱下的人口。人口暴露度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宁夏、内蒙,下游的陕西与河南等地,与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吻合。表明这些地区今后将是干旱影响的重点地区。因此,我们认为到本世纪达到碳中和目标对于缓解气候灾害对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这样的目标将帮助人们以可持续的方式应对极端干旱所带来的挑战。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阐明海陆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气溶胶浓度和热力因子的关系,本文选取99°E-78°W、65°N-50°S范围内的太平洋及邻近陆地作为研究区域,并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域:邻近陆地、近海、远海和总海(近海和远海)。利用了1995-2014年OTD/LIS闪电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2000-2014年AOD数据,对全球闪电活动随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太平洋及其相邻陆地的闪电时空
学位
已有电晕放电研究中,多以独立尖端的电晕放电为关注对象,关于独立尖端电晕放电的特性已存在的大量实验、观测以及数值模拟研究。但实际上,无论城市大量的建筑物群及建筑物顶上的避雷针,还是旷野的灌木丛和树林,均不是以独立尖端形式存在,多个尖端上的电晕放电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而目前关于多尖端下电晕放电特征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利用直角坐标系下的二维时变模型,模拟雷暴环境中多尖端
学位
本文在已有的二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基础上,对冰晶核化方案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同质核化方案和异质核化方案,结合一次山地雷暴,通过改变相对湿度和气溶胶初始浓度进行敏感性试验,探讨了水汽在气溶胶影响雷暴云电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水汽含量较低时,随着云凝结核浓度的增加,更多小云滴被带入冻结层形成大量小冰晶粒子,导致霰粒含量增加,雷暴云起电过程增强。云凝结核浓度增加至一定的量级时,冰晶尺度减小和雨滴含
学位
本文首先研究了远距离雷电电磁波在地球-电离层空腔中的传播特性,建立了二维的FDTD模型,在模拟区域内六个典型位置选取了雷击点,得到了雷电电磁波在不同条件下传播到测站的电磁场波形,基于模拟结果,分析地形对磁场峰值及峰值到达时间的影响,针对远距离定位困难、误差较大问题,考虑真实地形及地球曲率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等效传播速度法改变传播速度,并把贝塞尔逆解算法加入了定位算法中,对广域闪电定位算法进行优化
学位
为了从动力、微物理和起电过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来解释内陆高原雷暴云底部较大的次正电荷区(LPCC)和暖云区厚度(WCD)之间的关系,本文设置敏感性试验组,通过三种途径,分别改变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LPCC明显且对流较强的雷暴过程和甘肃平凉地区一次LPCC明显且对流较弱的雷暴过程的探空初始场,得到17组具有不同WCD值的初始场算例,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WCD和LPCC之间的可
学位
土壤湿度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和能量收支的关键参数,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可获得时空连续的土壤湿度数据,但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限制了进一步应用。为此,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V2.0)土壤湿度数据,分析了华北地区2019年不同深度(0~10、10~40和40~100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0~10 cm土壤湿度为代表层,引入了最大信息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客观量化降尺度因
学位
为了进一步认识热带气旋(TCs)全生命期中闪电的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资料、中央气象台的TC路径数据、卫星的相当黑体温度(TBB)数据和再分析资料,以2015、2018年登陆中国的三次台风(苏迪罗、彩虹和山竹)为例。研究了其从生成到消亡全生命期中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和随强度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闪电活动与风圈半径及下垫面的关系。并利用GPM核心卫星对其部分时刻进行了雷达反射率、冰
学位
南漪湖作为皖南最大的湖泊,一直以来存在着富营养化的问题,叶绿素a浓度是监测浮游植物和水质状况的代表性指标,能够很好地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状况。诸多监测叶绿素a浓度的方法中,遥感手段具有直观、快速等优势,在叶绿素a浓度监测方面具有极大潜力。为了探求南漪湖实测高光谱数据和高分六号卫星宽幅相机(GF-6 WFV)数据反演叶绿素a浓度最优的模型和算法,更好的分析南漪湖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202
学位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也是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湖泊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和环境安全问题。本文基于2000~2020年的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以及星载激光测高卫星—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Cloud,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ICEsat/ICESat-2)资料,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因子探测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年际和
学位
土壤湿度是陆地与大气之间能量和水分交换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在气候、水文和农业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获取大范围土壤湿度数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被动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并对云、雾、植被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是当前土壤湿度大尺度监测的主要手段。中国气象局的FY-3B、FY-3C和FY-3D卫星提供了2011年至今的被动微波资料,丰富了全球土壤湿度反演的数据源。本文首先基于F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