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运动动词的隐喻转义认知分析——以идти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中,不断出现各式各样的事物和抽象概念,它们一定会在人们意识中形成世界图景。这些变化表现在语言中,最突出的就是词汇层面:新旧词汇的交替和原词新意义的产生,也就是词汇意义的发展扩大。   运动动词是现代俄语动词的一个特殊的种类,是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动词。在词典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动词都是多义词,有许多义项,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项。这些义项之间有何联系,联系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正确理解及使用这些义项,往往是俄语实践中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习俄语运动动词的一大难点。   传统语法对俄语运动动词的理解从它的体、态、式、时和人称范畴出发,把动词理解为表示行为、状态、过程的实词。然而,为何一个运动动词具有如此多的义项?传统语言学家认为,词汇意义扩大的原因在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但这只是外在因素,没有触及实质。   语义学通过区分义素,分析一个词的词义。按照语义学的观点,一个词(如运动动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某些义素发生了变化或消失,导致了词义的变化。而另一些没有变化的义素把原有的和新产生的意义限制在原词的范围内,使这些意义没有超出原词,即没有构成新词,保持了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但各义项在意义上到底有什么联系,语义学仍无法解决。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语言本身上,而和哲学、心理学、神经学等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产生了认知语言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为认知语义学。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恩考路径,使得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传统语法和语义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认知语义学在研究词的多义现象时,往往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来分析和解释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它们是人们认知新事物、新概念和导致词义发生变化的深层机制。解释词义发展还需要结合原型、框架等重要概念。   研究和辨析俄语运动动词的隐喻(或换喻)转义过程,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俄语运动动词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准确地使用运动动词。于是,笔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运用隐喻、换喻理论和原型、框架概念,以运动动词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实例,分析运动动词的隐喻、换喻模式下各项词义的发展关系,对比基本意义原型情景和转义的认知框架。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包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和语言材料的来源。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理论及相关概念。简要叙述认知语言学中语义学的发展现状并列举其中对本文研究起重要作用的相关认知模式和重要概念。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转义观。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是俄语运动动词隐喻转义认知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阐述隐喻、换喻的认知机制和这些机制对运动动词词义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多义动词(?)的结构语义分析。简单描述各项词义内容和性质,通过分析这些词义间的隐喻、换喻语义联系,得到词义间辐射—连锁型关系图。   第四章:(?)的认知语义分析。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二,是在以上所有理论基础上作出的实践分析部分。简叙和运动动词相关的空间隐喻;描述原型情景及认知框架;对比动词(?)转义的认知框架与原型情景。   最后是论文结束语,作者对论文分析的总结并再次强调论文的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对宝宝进行母乳喂养在今时今日的年轻妈妈们心目中早已经成为了不二的选择:无论是为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和安全感着想,还是从增进妈妈和宝宝间的情感交流考虑,母乳喂养的优势都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形态,而造就其独特文化形态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民族都具有的独特的民族精神起源。日本民族有着深固的“万物有灵”精神信仰,故日本文化的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群、应用范围及领域最广泛的语言之一。由于英语有着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强大的实用功能,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每个英语学习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
学位
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磁炉市场销量2980万台,电磁炉市场保有量较高,家庭普及率也达到了一定比例,在城市家庭,普及率更是非常高,很多家庭不只1台,可以说,电磁炉早已成为普通
BIM对岗位技能赋予全新涵义大多数初次接触BIM的人,都会简单地认为BIM就是建模,BIM技术人员就是“建模”岗位技能人员。实际上,由于BIM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是基于建筑专业与信息
期刊
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是中国家电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三网融合大势所趋不可改变的形势下,“屏时代”的脚步过于急促,离我们越来越近。如果不能在“屏”上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