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庭冲突的决策行为及神经基础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和家庭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部分,并且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也与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息息相关。工作-家庭冲突是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在某些不相容的压力下产生的一种角色间冲突。在这种冲突下,工作(家庭)角色的参与会使得家庭(工作)角色的参与变得困难。工作-家庭冲突决策则是指在具体的工作-家庭冲突情境下,个体在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权衡,并选择优先投入其中一种角色的过程。以往研究表明,个体内部因素,如角色凸显性等,会影响个体在工作-家庭冲突情景下的决策行为,但关于人格特质与工作-家庭冲突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还未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工作狂是一种过度投入工作、无法与工作分离的特质倾向。高工作狂倾向的个体往往投入超出其所在环境期望的时间和精力到工作角色中,从而忽视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发现,工作狂倾向与个体感知到的日常工作-家庭冲突水平正相关。这一发现提示工作狂倾向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我们无法得知工作狂倾向是否会影响个体在具体工作-家庭冲突情境下的角色选择。尽管一部分研究者探讨了工作-家庭冲突潜在的心理加工过程,但目前关于心理加工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同时,工作-家庭冲突决策的神经基础也未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对于这一神经基础的考察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首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脑与工作-家庭冲突决策的关系;其次,基于已有脑功能知识可以为探讨工作-家庭冲突决策潜在心理加工的相关理论提供一定的实证考察;最后,与其他冲突决策过程不同,工作-家庭冲突决策需要个体基于不同角色期望或规范、自我角色认同以及相关他人(如家人、上级)幸福或后果地考虑做出选择,因而较其他冲突过程,对工作-家庭冲突决策神经基础的考察可以进一步认识复杂角色间冲突决策的物质基础,从而丰富决策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 MRI)探讨工作-家庭冲突决策的神经机制。结合工作-家庭冲突情景加工理论、角色决策理论以及相关研究,我们总结出工作-家庭冲突决策可能涉及冲突监测、情景/自传体记忆提取、情景模拟、自我评估和心理理论加工。综上所述,实验一结合基于时间的工作-家庭冲突决策任务,从行为层面考察工作狂倾向对具体工作-家庭冲突情境下个体的角色选择的影响。共招募30名西南大学全职教师参与实验。采用荷兰工作成瘾量表(DUWAS)测量个体的工作狂倾向。工作-家庭冲突决策任务需要被试在工作-家庭冲突场景中做出选择。每一个冲突场景由一个工作事件和一个家庭事件组成,两个事件同时发生,被试只能选择参与其中一个事件,并在做出选择之后评价决策过程中的冲突感受。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因素后,工作狂问卷得分与个体工作偏好正相关,即在工作-家庭冲突情境下,工作狂倾向越高的个体越可能优先选择工作。研究二使用基于时间的工作-家庭冲突决策任务,结合f MRI技术考察工作-家庭冲突决策的神经基础。招募6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被试在核磁扫描期间需要完成两个任务:工作-家庭冲突决策任务、颜色形容词判断任务。工作-家庭冲突决策任务需要被试在同时发生的工作角色相关事件和家庭角色相关事件之间优先选择参与其中一个事件,并在做出选择之后评价决策过程中的冲突感受。颜色词判断任务需要被试阅读一般生活场景的文字描述,判断两个场景描述中哪一个句子包含颜色词并做出按键反应,该场景由两个日常生活事件组成(如,眺望蓝天白云vs.喂养一只小狗),被试在选出包含颜色词的句子后评价决策过程中的冲突感受。通过预实验中个体在不同情景下的决策冲突感评分和工作选择百分比,实验二共包含3个实验条件:高冲突条件、低冲突高工作百分比条件、低冲突高家庭选择百分比条件。三个条件下的神经信号联合分析表明,默认模式网络(DMN)中的脑区,包括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后扣带回、颞顶联合区以及外侧前颞叶皮层参与工作-家庭冲突决策过程。结合默认模式网络不同脑区涉及的认知加工过程,该结果提示工作-家庭冲突决策可能涉及情景/自传体记忆提取、情景模拟、自我评估和心理理论加工过程,为工作-家庭冲突决策的相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支持。同时,高、低冲突条件下神经激活的差异分析表明,相较于低冲突条件,高冲突条件下背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更强。本研究发现了工作狂倾向对具体工作-家庭冲突情境下个体的角色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更高的工作狂倾向伴随更高的工作选择偏好。默认模式网络脑区参与工作-家庭冲突决策,包括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后扣带回、颞顶联合区、外侧颞叶皮层的参与。并且高、低工作-家庭冲突条件的神经表征差异主要体现在背侧前扣带回区域。这提示,工作-家庭冲突决策可能包含冲突监测、情景记忆提取与情景模拟、自我参照和心理理论加工过程。本研究提示了人格特质对个体工作-家庭冲突决策行为的影响,有利于个体在面临冲突时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决策,从而推动工作-家庭平衡。本研究对工作-家庭冲突决策神经基础的考察,加深了大脑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的理解,也扩展了决策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育人理念从“双基”目标过渡到素质教育再过渡到核心素养,我国的教育评价也由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结果性评价过渡到重参与、重体验、重思维锻炼的过程性评价,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机制。宏观来看,学生的学习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构成,学习过程质量和学习结果质量共同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质量。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暴露出阻碍学生多方能力发展和固化学生思维等弊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评估对象的评价方式是
在亲密关系领域,近年来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就是Aron等人提出的自我扩张模型,这个模型试图解释亲密关系领域中人类经验和行为的基础过程。总体上,自我扩张模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原则:1.动机原则:人们会寻求自身潜能的扩展,即有自我扩张的动机,且这种动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2.将他人纳入自我原则:人们实现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亲密关系将他人纳入自我。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我扩张的重点在于增强能力,而不
“幼有所育”是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迈向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也是目前我国精细育儿趋势的必然需求。但目前我国离“幼有所育”、“幼有优育”还有较长距离,主要体现在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城乡养育差距大、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大、部分婴幼儿养育方式不合理的等问题。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的建设,如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061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重点支持中西部
情绪与我们如影随形,会对我们的认知,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情绪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分离式重评是指模拟一个新的视角来改变刺激情境与自己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改变该刺激情境对于自己产生的情感影响。在健康和临床人中,来自于自我报告测量、神经影像学标记以及心理生理的研究都证明是分离式重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一个典型的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需要经过自我投射、刺激感知、解释和情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计划组织、学生实践参与、通过旅行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校外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是创新的教育形式,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实践参与等能力。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随着《意见》的提出,研学旅行从政策上被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兼具实践性与开放性的新课程特点,研学旅行已然成为当下教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努力信念、坚毅性等成长型思维因素。成长型思维水平更高的大学生更有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挫折,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在遇到挫折后快速适应并且寻找新的努力方向,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大学生成长发展容易受到多方面影响,他们在面临学业、生活当中的问题时表现出不自信、不能成熟看待和处理问题等,导致了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剥夺了人性并被当作商品对待时,客体化就发生了。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性客体化作为性别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社会文化和心理风险因素如何共同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Fredrickson和Roberts在1997年提出了客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不断经历的性客体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个体内化,从而导致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是观察者对自我看法的内在化,其主要特
随着教育的发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关注的核心。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明确了全面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技能中的重点,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师范生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培养过程有着诸多局限,因此培养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影响着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信息技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己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智能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社会的革新,使人类社会面临着由“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智能技术对于教育领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运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本主义教学范式开始取代文本主义教学范式成为教学领域的主流价值取向。其中,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使得其更容易受到智能时代价值理念的影响,这也成为其范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情感,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的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凝聚民族魂魄重要途径,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目的。这一使命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内化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并能践行爱国主义行为。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