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土壤CH和NO排放及其减排措施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x200901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培养实验,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外加有机物料(施用秸秆)、氮素形态、氮素用量、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及其混合抑制剂对稻田土壤微量气体(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以期探讨稻田土壤覆盖旱作后土壤微量气体排放规律和N2O排放量增加的原因,并探索降低稻田土壤微量气体排放的措施,为水稻清洁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水分和有机物料(水稻秸秆)在土壤CH4排放上存在密切关系,不添加水稻秸秆时,CH4排放量低,四种水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加入水稻秸秆后,明显促进了CH4的排放,使得淹水2cm处理CH4累积排放量达21.44mg·kg-1土,是旱作处理(0.32mg·kg-1土)的67倍,说明有机物料是CH4产生的物质条件,而水分是CH4产生的环境条件。CH4排放量随着水稻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用量为干土质量的0%、0.1%、0.3%和0.5%时,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60、1.17、8.49和30.19mg·kg-1土,且随秸秆用量的增加单位用量引起CH4排放量的增量呈递增趋势,施用方式上混施处理CH4累积排放量大于表施处理。土壤N2O排放的结果表明,土壤淹水培养并未造成N2O排放的减少,但添加秸秆后,N2O排放量随着水稻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减少,秸秆用量为干土质量的0%、0.1%、0.3%和0.5%时,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8.37、4.91、1.97、1.85mg·kg-1土,施用方式上表施处理N2O累积排放量大于混施处理。全球增温潜势(GWP)的结果显示,不添加秸秆时20a、100a、500a尺度的GWP分别为2130-2540、2270-2710、1190-1430,而添加秸秆后分别为550-1900(20a尺度PT和PM的计算结果例外)、350-1900、160-990,由此可以认为,水稻栽培过程中,将水稻秸秆按耕层土壤质量的0.3%-0.5%还田并翻压入土,维持浅水层(0-2cm)是一种降低水作稻田GWP的有效措施。 旱作条件下CH4排放量少,氮素形态和用量对其基本无影响;淹水条件下,施用氮肥减少了CH4排放,氮素形态对其排放抑制作用依次为NO3--N>NH4+-N>Urea-N,而且氮的用量越多CH4排放越少。施用氮肥促进了土壤N2O的释放,旱作条件下氮素形态对N2O排放的促进作用以施用NO3--N的处理最高,在三个氮肥水平下,其累积排放量分别为Urea-N、NH4+-处理的1.44、1.59(0.05g·kg-1土),1.27、1.54(0.10g·kg1土),1.23、1.45(0.20g·kg-1土)倍。肥料用量对土壤N2O排放具有重要影响,肥料用量大,排放峰值高、峰值持续时间长、累积排放量大,三种氮素形态下,各用量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N2O是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产物,N2O累积排放量与土壤硝化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淹水条件下抑制剂的效果不佳,但在旱作条件下抑制剂效果明显。使用抑制剂可以推迟土壤N2O出峰时间达4-6天,并减少了N2O的排放。单独使用HQ(氢醌)和ATC(4-硝基1,2,4-三唑)时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4.36和7.34mg·kg-1土,当两者一起使用时N2O累积排放量仅为5.56mg·kg-1土,说明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混合抑制剂中以HQ+DCD(双氰胺)效果最好,其累积排放量只有2.96mg·kg-1土,比无肥对照处理(5.04mg·kg-1)还低。在三种硝化抑制剂中,以DCD的效果最好,其次是ATC,Dwell(5-乙氧基-3-三氯甲基-1,2,4-噻二唑)的效果最差。ATC和Dwell的用量对其抑制效果影响不大,但DCD的抑制效果随其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且三个用量水平之间的差异显著。可见旱作条件下尿素配合使用混合抑制剂HQ+DCD、铵态氮配合使用DCD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N2O的排放 。
其他文献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为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蔬菜,其产量和产值均居世界蔬菜生产前十位,但在长期人工选择下,栽培茄遗传多样性狭窄,严重制约了茄子抗性育种进程。西花蓟马是一种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害虫,具有活跃、善飞、怕光、个体细小、繁殖能力强、寄主广泛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特点,导致西花蓟马防治困难。因此筛选抗西花蓟马茄子种质资源,探明茄子对西花蓟马的抗性机制,明确茄
学位
苹果是当前世界上栽培的主要果树,也是中国果树栽培中面积最大的树种。八棱海棠作为砧木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其本身的杂合性,使得八棱海棠实生后代广泛分离,变异较大。本研究所用试材,来源于前期规模化实生选种获得的一批具有较强抗黄化能力的八棱海棠实生优系,以优系组培苗作为试材,对其生根特性及抗盐,抗旱能力在组培条件下开展进一步研究,并结合生长特性及结果情况调查,旨在对优系抗性和应用前景作出科学评价。主要研究
学位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肉肥厚,口感鲜美,食药用价值极高,备受消费者青睐。杏鲍菇为全球四大工厂化食用菌栽培种类之一,目前国内栽培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工厂化杏鲍菇育种工作严重滞后,专用品种匮乏及菌种退化、产量不稳定等问题突出,制约了工厂化杏鲍菇产业的发展。紫外诱变获得的食用菌新菌株存在稳定性差、易恢复突变的特点,理论上,能够采用回交和自交育种手段来稳定突变性状。  本研究以前期单
学位
该文采用CO浸渍发酵法与传统发酵法,以及酒精发酵后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与不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对比的方法,从总酸、苹果酸、pH值、色素、丹宁、总酚及口感变化几个方面,研究了CO浸渍发酵法对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毛(黑)葡萄、山葡萄及原料质量较差的欧洲种赤霞珠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对利用CO浸渍发酵法提高有缺陷原料葡萄酒品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学位
生物矿化描述的是在生物体内外的有机分子控制下形成无机矿物的过程。此生物矿化过程为跨学科研究领域,覆盖农业、环境、医学和晶体材料科学等。从化学本质上来说,生物矿化过程主要是有机生物大/小分子与无机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因此,无机矿物的形成机制以及有机分子在矿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生物分子调控下的生物矿物在结构、组成和形貌等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
各种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评估土壤有机碳(SOC)在团聚体的固定保存以及它的稳定过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系统至关重要。本课题依托湖南南县10年长期定位试验,在中国南方潮土性水稻土上进行研究,以不同紫云英用量(MV;15t,22.5t,30t和37.5t)和化肥用量(F;100%,80%和60%)做各处理搭配,旨在评估0-20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及其稳定性指数;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密度分组(fLO
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主要是由暴雨事件造成的。暴雨事件,尤其是极端暴雨事件,会导致剧烈的侵蚀产沙与河流输沙,甚至造成自然灾害,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研究暴雨事件下侵蚀-产沙-输沙的特征及其空间尺度效应可为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发挥其防灾减灾作用和抵御暴雨洪水灾害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鉴于此,本研究以黄河中游典型支流无定河为例,拟定了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的降雨阈值,筛选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暴雨事件,探索了不
学位
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与维管束植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物结皮生态功能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明确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维管束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光合生理、养分运输及群落演替等方面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生物结皮对维管束植物根系的影响,是生物结皮与维管束植物之间关系研究的空白环节。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是该区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迄今
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地膜覆盖是主要的节水保温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加强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利润。但由于多年使用地膜,导致土壤中残留的地膜破坏土壤性质、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因此多种可降解地膜得到大规模推广。可降解地膜的种类多样,归因于地膜本身添加物质的不同,所以影响可降解地膜降解的因素也有所差异。不同使用地区的环境因素对可降解地膜的降解影响及残留地膜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
学位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反应土壤肥沃程度以及改善土壤性质的关键。由于地形、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农业耕作系统的差异,导致形成了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其对外源有机质的消纳能力存在差异。本论文以吉林省不同有机质含量黑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向低(LSOM)、中(MSOM)、高(HSOM)及去(RSOM)有机质土壤处理中添加不同量玉米秸秆的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秸秆腐解程度、有机转化能力,以及对土壤酸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