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材料(锌和铁)的生物毒理学效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质,改进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荐的针对化学品的OECD420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纳米Zn、纳米ZnO的急性口服毒性以及生物分布、靶器官、生化指标和病理的变化,详细探讨了纳米Zn和ZnO的尺寸效应及其剂量-效应关系;同时,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鼻腔滴入的纳米Fe2O3颗粒在脑中的迁移、输运和神经毒性。建立和发展了纳米材料生物毒理学的检测方法和实验技术。研究结果如下:   1、揭示了Zn的纳米尺寸对纳米毒性的影响:对工业纳米材料58 nm-和1μm-Zn的生物毒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58 nm-和1μm-Zn的半致死剂量(LD50)都大于5g/kg,按照化学品全球统一分类标准(GHS),二者均属于无毒级别。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急性口服暴露58 nm和1μm-Zn颗粒对组织脏器、血液系统、血清生化系统均有潜在的毒性作用。心肌、肝脏和肾脏是58 nm-和1μm-Zn颗粒急性口服毒性的靶器官。1μm-Zn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较58nm组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与1μm-Zn不同,58 nm-Zn颗粒可以在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的情况下,却对组织造成器质性的损伤。   2、揭示了ZnO的纳米尺寸对纳米毒性的影响:20 nm和120 nm-ZnO颗粒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LD50>5 g/kg和2 g/kg<LD50<5 g/kg。按照GHS分类标准,二者的急性口服毒性均属无毒级别。通过血清生化、血液系统和组织病理的研究,发现肝、心肌、脾和胰腺是急性口服暴露20 nm和120 nm-ZnO颗粒的靶器官。而且120 nm-ZnO组小鼠的胃、肝、心肌、脾和胰腺的组织病理损伤与剂量相关,而20 nm-ZnO组除了胃以外,低剂量下各组织的病理损伤更为明显。在相同剂量条件下,120 nm-ZnO组的血清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普遍较20 nm组显著;然而,在低剂量范围内(1~3g/kg)20 nm-ZnO组的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变化却更为明显,但在高剂量条件下(4~5 g/kg),却刚好相反。   3、揭示了Fe2O3颗粒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转运进入脑的过程:通过分析Fe在各脑区和组织脏器中的分布发现:嗅神经路径是吸入21 nm-Fe2O3颗粒转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途径。嗅球和海马是21 nm-Fe2O3颗粒在脑中的富集区域。单次高剂量鼻腔滴入21 nm和280 nm-Fe2O3颗粒引起海马CA3区神经细胞出现可修复的空泡变性。纳米Fe2O3颗粒在脑中的转运、富集和产生的生物效应具有尺寸依赖性,尺寸越小,进脑的量越多,越容易进入较深的脑区,产生的损伤越严重。低剂量多次暴露的结果表明:纳米Fe2O3颗粒能够引起脑区特别是嗅球和海马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及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的轻微改变。
其他文献
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刮削层流(SOL,flow)对边界等离子体输运、芯区等离子体约束、杂质与中性粒子的输运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EAST中的SOL流。对于没有考虑漂移的情
在磁测量领域,磁探针输出的感生电压信号只是磁场强度或磁通量信号的微分量,需要对其进行积分运算才能够获得相应的物理量,积分器便是实现这一转换不可或缺的设备。积分运算的特
学位
聚3-羟基丁酸酯(PHB)是微生物细胞在其生长的特定时期在胞内合成的具有相应生物功能的聚羟基烷酸酯类物质,是一种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天然
纳米晶硅薄膜具有高的光吸收系数、高稳定性及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性,纳米品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具有实现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潜能。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技术(HWCVD)具有结构简
学位
本文基于沿海地区大气光学湍流、激光大气闪烁和聚焦光束漂移等的测量结果,分析了沿海地区大气光学湍流的统计特征和激光大气传输的湍流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⑴采用二
学位
学位
学位
左手材料是指同时具有负介电常数和负磁导率的人工复合材料。电磁波在这样的材料中传播时,电场、磁场和波矢的方向成左手螺旋关系,所以这种材料被称为左手材料。左手材料具有许
本文对钙原子束光学拉姆塞光谱实验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⑴设计并且建立了实验所用的钙原子束真空系统。钙炉的工作温度在600-700℃之间,工作时的真空压强优于5×10Pa
光声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组织光吸收性质的差异来进行鉴别以及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结合了组织纯光学成像和组织纯声学成像的优点,能为组织成像提供高的超声分辨率和高的光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