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纤维上浆剂的设计及增强聚酰胺66界面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高效的成型特点和独特的焊接方式,使其在规模化、低成本化和高效修复及回收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高度依赖于增强纤维和基体间的界面结构和性能。然而从高温炭化炉中出来的原炭纤维表面化学活性低、物理结合点少,且丝束缺乏抱合,难以满足界面构筑和后续加工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处理。上浆法作为一种炭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具有同时满足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和丝束可加工性的独特优势。然而目前专门针对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开发的上浆剂,不仅供应少、价格高,且与热塑性树脂基体的化学反应性低、相容性差,从而导致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较低。此外,一些上浆工艺还存在大量使用有机溶剂、工艺复杂且耗时严重的问题,难以匹配炭纤维的在线生产线。因此,本文通过对上浆剂的化学结构进行设计,来满足炭纤维与聚酰胺66基体间界面构筑的需求,同时开发新的上浆技术达到上浆工艺的环保性和高效性要求。(1)从市场上供应充足且成本较低的环氧上浆炭纤维(ESCF)出发,针对其应用于热塑性树脂基体时相容性差的问题,开发表面改性技术,即在空气气氛中进行氧化,使ESCF表面基团转变为匹配于热塑性树脂聚酰胺66基体的结构。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ESCF在280℃下氧化15 min时,其增强聚酰胺66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达到80.4 MPa,比ESCF提高426%,比氮气热处理提高93%。进一步研究表明,氮气气氛中热处理可以去除ESCF表面与基体相容性差的环氧基团,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在空气气氛下,环氧上浆剂的部分亚甲基和羟基被氧化成了羧基,能够进一步与炭纤维表面原有羧基基团产生交联,形成新的酸酐基团。这些酸酐基团不仅增强了炭纤维与上浆剂的界面结合,而且可与聚酰胺66分子上的氨基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显著提高炭纤维与基体的共价键合力。此外,氧化改性ESCF丝束在毛丝量、悬垂因子、幅宽和单丝强度方面与改性前水平相当。结果表明,ESCF在空气中氧化改性后,表面基团转变为适应于热塑性树脂聚酰胺66基体的结构,从而大幅度提升界面性能,并保留了商业炭纤维丝束的可加工性。(2)为适应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快速发展的需求,开发与之匹配的上浆剂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聚氨酯上浆剂在应用于热塑性树脂基体时存在的反应性低及相容性差的问题,优选了四种不同刚柔性和反应性基团的聚氨酯,剖析了其化学结构与其界面增强的相关性。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四种聚氨酯上浆剂中,只有可交联聚醚型聚氨酯上浆达到了氧化炭纤维的水平,层间剪切强度强度为47.8 MPa,其它的均比氧化炭纤维低。聚酯型聚氨酯上浆氧化炭纤维后层间剪切强度下降到38.2 MPa,但相比于原炭纤维提高14%。然而采用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和封闭异氰酸酯上浆后层间剪切强度均比原炭纤维低,这主要与上浆剂分子的刚柔性和反应性基团的活性有关。可交联聚醚型聚氨酯不仅含有充足的柔性链结构,还具有高活性的末端反应性基团异氰酸酯,因此能够改善上浆剂与基体的相容性,而且提高炭纤维与上浆剂的共价键合力,从而增强了炭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力。其它聚氨酯的分子的刚性大或基团反应活性低,不能有效提高炭纤维与基体的相互作用力。除界面性能外,可交联聚醚型聚氨酯上浆剂可以满足炭纤维丝束的应用加工性。研究表明,上浆剂含有与基体相容的高活性基团是增强聚酰胺66界面性能的关键要素。(3)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基体相匹配的上浆剂分子的高活性基团含量,同时兼顾上浆工艺的环保性和高效性要求,本文采用水溶性的甘油和马来酸(MA)在炭纤维表面原位聚合的方式,合成了含有大量活性羟基基团的超支化聚酯(HBPE)上浆剂。研究了炭纤维氧化程度对单体聚合机理的影响以及HBPE上浆剂的结构对炭纤维增强聚酰胺66基体界面性能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在200℃以上,原炭纤维表面的单体通过酯化和加成反应的协同作用,形成了富含末端羟基的HBPE上浆层。原炭纤维经过电化学氧化后,表面增加的羧基基团可以催化其表面单体的羧基与羟基进一步酯化,从而提高HBPE上浆剂的酯化程度。其中6 A/m~2下的氧化炭纤维表面的羧酸含量较多,对其表面单体间的酯化反应催化效果显著,因此形成的HBPE上浆剂的支化点和末端羟基含量较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上浆剂与炭纤维共价键合,也可以改善上浆剂与基体的相容性,从而显著增强了炭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结合。通过评价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获得6 A/m~2下的氧化炭纤维原位聚合上浆后增强聚酰胺66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达到了77.9 MPa,比氧化炭纤维提高46%。结果表明,甘油与MA在炭纤维表面的原位聚合上浆,凭借合成的充足活性基团的上浆剂,可大幅度提升炭纤维增强聚酰胺66的界面性能,同时可以满足工业上对炭纤维上浆的环保性和高效性要求。(4)为了平衡界面处的化学交联和分子链变形能力,为界面相中引入更多的分子缠结和形变,本文进一步选用官能度较低且分子量更大的聚乙二醇(PEG)与MA进行原位聚合,旨在增加产物HBPE上浆剂分子的链长。进而通过调整PEG的分子量,研究了HBPE上浆剂分子的活性和链长对界面性能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调整聚合温度,合成了具有充足末端羟基含量的HBPE上浆剂。然后在235和280℃下,研究了不同分子量PEG与MA原位聚合对上浆剂的结构和界面性能的影响。发现PEG分子量小于2000时,其与MA原位聚合形成的上浆剂不受分子量影响,均具有较高的支化点和末端羟基含量,而且随着分子量的提高,上浆剂的链长增加。然而PEG分子量过高时,其末端基团活性的降低,则会抑制其与MA的聚合反应,从而使得形成的HBPE上浆剂的支化点和末端羟基含量降低。因而,PEG分子量在2000时,与MA原位聚合可以实现上浆剂分子末端羟基含量和链长的均衡控制。进一步通过表征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发现2000分子量的PEG与MA在280℃下原位聚合上浆炭纤维增强聚酰胺66的层间剪切强度达到了90.5 MPa,相比氧化炭纤维提高了70%,相比高官能度甘油与MA的原位聚合上浆炭纤维提高了16%。这归因于分子量为2000的PEG与MA合成了充足活性和链长的HBPE上浆剂,进而通过界面处化学连接、分子缠结和形变的协同作用实现炭纤维增强聚酰胺66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此外,分子量为2000的PEG与MA原位聚合上浆后的炭纤维丝束,其悬垂度接近商业化炭纤维,可满足炭纤维丝束的应用加工性能。上述研究表明PEG与MA单体在炭纤维表面的原位聚合上浆,通过优化上浆剂分子活性和链长,实现了炭纤维增强聚酰胺66界面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本文通过对环氧上浆剂的改性和对上浆剂分子活性、刚柔性和链长的调控,显著提高了炭纤维与聚酰胺66基体的界面性能,并兼顾了工业上对炭纤维上浆的环保性和高效性要求,从而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用炭纤维上浆剂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地铁以其高速、舒适性较高、运输能力大等特点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交通方式。预计到2050年底,我国轻轨和地铁的总长度将达到2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能容纳城市客运总量的50%~80%左右。但地铁隧道同时还存在温度逐年升高、通风系统能耗巨大等问题,最大程度利用活塞风已经成为地铁隧道通风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兰州地铁1号线的某站及其两侧的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相结
氢气具有高质量能量密度、高热量的优势,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实现污染零排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电解水制氢可以提高氢的纯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产氢技术。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关键是高活性、高稳定性和宽pH适用范围的催化剂。然而,目前通用的电解水制氢的催化剂多为贵金属Pt、Ir和Rh及其化合物,该类催化剂普遍存在价格昂贵、稳定性差、原子利用率低等缺点。多孔碳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可回收的
物联网、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用户和智能设备数量日益增长,导致频谱资源稀缺。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是解决频谱稀缺的方案之一,频谱感知作为CR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准确快速的检测到频谱空穴,从而充分利用频谱。由于机器学习算法具有主动学习和自动预测的优点,与认知无线电的CR用户自动感知外界环境信息的特点非常契合。将机器学习应用于频谱感知是
学位
列宁是20世纪最杰出的革命家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此后,他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运用在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创立了列宁自身的文化建设思想。通过对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和苏联开展文化建设经验的探究和思考,对我国
学位
伴随着养猪业自动化与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融合人工智能的智能监测技术正成为新的应用方向,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着手开展了相关研究。由于传统养猪业中主要依靠人工观察来发现生猪异常,不仅耗时耗力,且受饲养员主观因素影响,准确性较差,同时人员的活动会引起生猪应激反应,不利于生猪健康成长。因此,将人工智能算法与智能监测技术相融合,替代传统的人工观察方式,实现对生猪的状态监测十分重要。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利用智能
一件乐器的声学品质直接决定了它发出的声音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强大与否,而对于弦乐器而言,施加的弹拨力度又会直接决定了弦乐器发出的声音的声学品质,因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受到演奏者们的重视。本文以传统乐器琵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对琵琶琴弦施加不同弹拨力度时,琵琶的四根琴弦的振动特性以及产生的声信号的声学品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通过总结已有的我国有关本土乐器的研究成果,并选择传统琵琶做为研究目标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