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多层级多维度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社会对于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的不断重视,我国各省市均已全面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一万个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但是获得运行标识的项目却不足百分之十。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情况常常影响着绿色建筑整体性能表现,而目前的问题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技术的要求不太可能做到非常细致和全面,对于技术是否真正的适宜于特定的项目还缺乏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向着高性能发展。尤其是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较为复杂和多样,更需要特别进行研究,所以本文定义了绿色建筑节能技术适宜性不仅包括气候、环境的适宜性,还扩展到技术应用的性能表现,经济效益以及以人为本的人员满意度等方面。并且针对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适宜性提出了一套多层级、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方法,可用于设计阶段的技术初选或投入运营后的后评估。首先本文通过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相关评价研究现状,提出适宜性评价体系的目标、内容和意义。然后分别介绍了评价绿色建筑节能技术适宜性的三个层级:对技术的初步筛选层级——制定从气候、建筑功能、资源与环境政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筛选原则和应用否定性条件;以需求为导向的单维度评价层级——分别针对国家标准、开发商、用户群体的不同关注点设置技术的性能表现、经济效益、舒适满意三个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权重由二元对比分析法基于专家调查问卷获得,采用打分量化的方式给出评价结果;多维度综合评价层级——针对之前的研究中典型技术分类及评价指标不完善、权重方法过于依赖数据以及数据库形式过于简单的问题,本文从制定评价指标筛选依据、利用主客观结合法计算权重并对计算客观权重的优化目标函数进行梳理、扩充数据库并建立数据收集平台网页工具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合理性。本文以天然采光(导光管)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以及排风热回收技术作为案例,按照三个层级的评价流程对三栋建筑中使用案例技术的应用表现做出评价。同时,为提高评价可靠度、反映技术实际应用水平、提高评价效率,开发了绿色建筑节能技术适宜性评价软件工具,利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数据库网页收集平台作为数据接口,实现整个体系的评价功能。本文所提出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多层级、多维度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可起到辅助技术决策,把握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引领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方向的作用。
其他文献
天津地处退海之滨,有“九河下梢”之称,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割陆地孕育了“七十二沽”这一特色景观。“七十二沽”是天津的别称,它的每一沽都承载着天津一个依水而生的居民聚落的生长,既是天津特色景观的承载者,也是天津历史与文化的记录者。但是这种景观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在天津当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着缺乏对本土特色景观挖掘、缺乏城市特色景观建设等问题,一些传统的、历史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要素正在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饱受雨洪内涝问题困扰,许多老旧校区尤其严重。老校区雨洪管理与景观更新改造设计强调将雨洪管理策略与场地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以达到解决内涝积水问题、营造校园景观、塑造场地精神等多重目标。本研究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以天津大学老校区为研究场地,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校园中,结合雨洪管理措施对卫津路校区进行景观提升设计研究。本文共有六章,绪论是对研究背景和相关情况的总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关系对社会和谐意义重大,而亲子关系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公共空间中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空间并不多见,家长们经常带孩子去的城市绿地中的儿童活动区也存在各种问题,极少能实现真正的亲子互动。因此,研究户外亲子互动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研究主体确定为天津市综合性公园的亲子互动空间,在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论网站中的数据资料、实地的观察记录与问卷调查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心都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人们的健康状况逐渐转变为亚健康状态。其中亚健康的分支——心理亚健康状态更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据多个相关实验证明,人处于低程度感觉刺激时反应及情绪会变得迟钝和不安,进而影响大脑认知造成一个不好的循环,反作用于人体的情绪反应,最后导致心绪上的紊乱继而影响人体生理健康,在这部分人群中,心理亚健康青年对以上描述表现得尤其明显,极具代表性。基于此,找出治疗心
开展制冷站系统、子系统和设备的分级能效评价,可以发现系统能效薄弱环节,提高制冷站能效。然而,细致评价需要每台设备能耗数据。在实践中,多数制冷站能耗监测平台仅能提供部分点位运行数据,如制冷站总能耗,部分点位的温度,流量和压力,无法支撑系统分级能效评价。本文提出了一种制冷站能耗模型校准及能效评价方法,其实现过程分为四步。首先,需要收集制冷站的运行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然后,以制冷站逐时仿真总能耗与实测总能
城市综合公园路径空间作为市民日常通行、休闲锻炼、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划分功能、组织流线,引导交通,丰富景观序列等方面承担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功能布局、形态特征、导向标识等方面,较少考虑使用者行为规律,路网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人群拥挤、尽端路增多,影响使用者游憩体验,降低路网使用率。且近年来,基于使用者行为角度的空间环境特征因子的定量化研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对以公园
当前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主要目标的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发展等方面尚不完备,政府及各省市残联机关大力发展无障碍建设,2018年1072个地市开展无障碍建设共2929次。我国残疾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肢障人群达到247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29%,其主要活动范围为各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及特殊教育学校等残疾人服务机构。肢障人群行为及需求的基础研究不足,导致建筑外部空间无障碍化设计环节薄弱,无障碍设施变为
公共性是中国传统乡村外部空间的核心属性,它是由被血缘和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村民的公共性质所决定的,村落外部空间公共性的水平关乎民众团结和未来乡村空间发展。在大多数的研究者眼中,村落空间始终是中国特色物质空间营造的一块瑰宝。村落丰富的空间肌理以及村民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村落空间特色。在对村落外部空间更新改造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维护原有乡村肌理及社会结构的同时,也需要用公共性的视角对村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环境正在面临严重的“雨洪”危机,既有校园作为城市建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绿化率低、可置换面积有限、地下管网复杂的特点,更使其成为雨洪问题的“重灾区”。暴雨条件下,雨水无法正常下渗、也无法通过管网及时排走,硬质地面形成大量地表径流造成积水与内涝,给师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本研究旨在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校园,针对既有校园搭建雨洪管理体系构建理论研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CO2,城市快速发展使得建筑垃圾剧增,如何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充分利用资源,缓解气候变化,引发着人们的广泛讨论。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建筑垃圾条件下,利用植物营造景观,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建筑垃圾所产生的污染,还为植物固碳提供了更多的场所。本文以天津市南翠屏公园为研究区域,其为建筑垃圾覆土建成的公园。首先,通过对公园现状的全面调查确定调研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