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移养殖刺参高温胁迫下生理机能变化及补偿生长研究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南移养殖的一龄刺参为研究对象,借助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开展了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继高温胁迫下生理机能的变化研究及热胁迫饥饿后再投喂出现的补偿生长现象和不同饥饿周期对刺参补偿生长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本实验旨在了解刺参受到高温胁迫后生理变化特点及补偿生长特征和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在水温16±1℃至32±1℃下,研究了刺参在热胁迫过程中消化及免疫能力的变化情况。对南移养殖的一龄刺参进行不同温度处理的饲养实验。实验设平行组3组,对照组1组。刺参在16±1℃下驯化暂养14d后开始实验,实验初始温度16±1℃,之后每72h控制水温上升1℃,以人工进行高温胁迫。在水温16、18、21、24、27、30、32℃时取样检测各项指标。实验结束时发现:在高温胁迫期间,处理组淀粉酶及褐藻酶活性下降迅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蛋白酶活性变化在胁迫期间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在21±2℃阶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随后继续升温过程中活力迅速下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南移养殖的一龄刺参在热胁迫下产生消化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在22℃后刺参消化活力明显下降。胁迫期间,处理组体腔细胞吞噬杀伤活性及溶血活性在20℃±2℃略有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在继升温过程中水平下降;超氧阴离子产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水平在胁迫过程中缓慢下降,在31℃±1℃显著差异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酸性磷酸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在胁迫期间呈波动变化,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未表现出明显特点。可以看出,一龄刺参免疫水平与胁迫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8到22℃间刺参免疫水平可维持于较高水平,其原因可能是低龄刺参生长适应期较长,在生长中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性更高,在高温阶段也依然可保持一定免疫能力以保证自身健康生长。2.补偿生长实验研究了刺参在热胁迫后恢复适温的生长变化情况。实验设水平4个,各水平设平行组3组,对照组1组,刺参平均体重为30.26±2.16g。控制水温在28±1℃下分别对实验组刺参进行7、14、21、28d的热胁迫,而后恢复水温至18±1℃,饱食投喂,恢复投喂时间为7、14、21、28d,实验各组总持续时间(即胁迫时间+投喂时间)分别为35d、42d、49d、56d,对照组及恢复投喂组投喂饵料均为藻粉混合海泥。恢复时间结束时分别对各水平取样,以检测各指标变化。实验中7、14、21、28d恢复生长实验组分别标记A、B、C、D组,便于区分。在热胁迫后刺参补偿生长实验过程中发现,刺参体成分中的蛋白质含量在胁迫结束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实验结束时有所升高,这可能是刺参饥饿过程中消耗蛋白质和恢复生长时储存蛋白质所致。在水温18±1℃条件下,研究了4种不同的饥饿周期模型对刺参的补偿生长的影响以及通过对其消化免疫及体成分变化情况的观察来探讨刺参补偿生长的机制。实验过程中,300只初始平均体重为30.26±2.16g的刺参被分为四组,各组对应的饥饿周期模型分别为:7、14、21、28d和对照组。实验各组总持续时间(即胁迫时间+投喂时间)分别为35d、42d、49d、56d,对照组每天投喂,饵料为藻粉混合海泥。实验结果表明:在恢复生长前,各处理组的刺参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组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但在实验结束时,B、C处理组的刺参相对生长率略高于对照组,经生物统计性检验该差异并不显著(P>0.05)。这表明刺参具有一定的补偿生长能力,且属于部分补偿生长。恢复生长期间,B、C处理组的消化及免疫活性恢复速度均显著差异与A、D及对照组。因此,推断刺参的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吸收率来实现的。本文认为应该是在恢复生长阶段,刺参将代谢迅速提高到相应水平,使吸收生长的能量比例增大,从而出现补偿生长。在3种饥饿周期模型中,补偿效果最好的是B组;而C组由于恢复生长时间太长,导致部分的补偿生长效果被覆盖。D组则可能因为胁迫时间较长,造成机体不可逆的损伤,导致无法恢复补偿生长能力。
其他文献
用RAPD技术对取自福建和珠江口的2个天然群体黄鳍鲷和胶州湾(青岛)、台湾海峡(厦门)和北部湾(海南)的3个天然群体各24尾真鲷和黑鲷进行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分
该文根据2001~2004年间进行的渔用自增强聚乙烯和普通聚乙烯单丝结构与性能的比对试验,结合历年的统计资料,对渔用自增强聚乙烯单丝拉伸力学性能、耐磨性和耐老化性进行了研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勒氏笛鲷、金焰笛鲷、红鳍笛鲷、紫红笛鲷、画眉笛鲷、星点笛鲷、约氏笛鲷、千年笛鲷和金带笛鲷的mtDNA的16SrRNA的部分基因片段进行了扩
该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变温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并对其生物能量学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成果包括:确定了中国对虾在恒温条件下的最佳生长温度;对比了中国对虾在昼夜循环的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31°00′~32°00′N、125°00′E以西,禁渔区线外的长江口渔场,利用2000-2002年在长江口渔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主要用渔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相对重要性指数
在校内开讲座,结识了主持人小徐。他有志于出国深造,并探索在国内、外任教的可能性。他根据听到的、看到的,罗列了国内、外大学科研环境、启动经费、待遇的差别。我说:“你说的也
期刊
由于蓝藻的光合能力以及它们清晰的遗传背景,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改造的手段来改造蓝藻,使其能够生产不同的生物燃料。然而,目前蓝藻生产生物燃料的成本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仍然不占
本项研究包括四个试验,旨在研究探讨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utus)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磷的适宜水平,以及饲料中适宜的动物蛋白/植物蛋白的比例,为配制泥鳅饲料提供科
为分析海上溢油对海洋生物的致死危害和潜在的慢性毒性危害。选择对污染物具有较好指示作用的端足类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为受试生物,以天然海区采取的洁净海水(符合一类水质)作为加标海水,通过研究重油、轻油两种油品的分散液(Water-soluble fractions,WSF)对两周龄日本大螯蜚个体的存活率及其体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