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中的元诗写作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元诗歌意识的作品八十年代初已经零散地出现,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元诗歌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诗歌创造,元诗歌渐渐迎来评论者的瞩目。元诗的书写策略已经成为绝大多数诗人的共识。毫不夸张的说,元诗歌已是诗歌天地中的一道明亮的风景线。诗人对于写作的及物与不及物的探寻,对于诗人的自身处境及语言的自律,总是显得尤为玄妙,尤为引人。但是元诗歌不似元小说,元批评,后两者在文学批评中已经取得初步的共识,对于后两者的研究也比较系统完善,元诗歌还缺乏成熟的理论。与之不相称的是关于元诗的诗歌批评却极少,只散见于各类著述,缺乏系统的归纳,一直没有得到详尽的阐释。近年来对元诗歌的批评正逐渐成星火之势,但是多局限于对单一文本的具体解读,缺乏深层次的总结探究。对当代元诗歌的总纳也多为类型分析,缺乏纵向把握。而以往的诗歌评论多囿于流派或诗歌的史学意义。本文希望能够以元诗歌意识透视当代诗歌的创作中的某些征兆,并对元诗歌创作做出合理的价值定位。当代诗歌研究一直偏重强调诗学的对立、反叛和割裂,例如后朦胧诗对于朦胧诗的取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间的诗学对抗。其中的共通性和审美承续却一直被无意识的遮蔽了。这一方面源于对话语权力的争夺,即后来者确认自身身份形象和赢取合法立身机会。这里面甚至掺杂了粗俗的权利游戏和艺术上的投机主义。另一方面应归咎于评论者的粗疏,评论者乐于为新诗分门归类,客观上便于文学史记忆,使得各种诗学现象易被归纳梳理。为了避免由粗暴的定性将诗歌研究简单演绎成诗群更替史,更是为当代诗学研究劈取一个新的拓展空间,当代诗歌的研究趋向也逐渐调整自己的观念和理论方法,由关注诗歌的外部运动转至对诗歌文本本身的聚焦。笔者试图以元诗为切口,跳出拘泥诗歌社群的视域窠臼,避免狭隘隔离的诗学观念去触探新诗流派之外统一性的诗美肌质,开掘出曾被压抑和忽视的诗歌现象的潜在的审美基质。继而以元诗为线索梳理出一条大致文理脉络。从而回应新诗研究要“回归本体”的吁求,对当代诗歌能有整体上的把握。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考究元诗的诗学背景,既要辩解其中的西方文学理论成分,又要衡量古典诗歌美学在其中又构成了怎样的比例。基于此,才能保留元诗概念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元诗阐释过程中,笔者会更加注重元诗与历史背景的深层互动,因为具体的历外部背景条件和历史时段必然会赋予元诗独特性。即历史语境为元诗创作“提供了一个深远的背景材料”(张桃洲语)既要着眼于元诗的整体审美嬗递,又要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分析。在解读元诗的过程中又不能忽视与其他元小说等元文学交织关联。或许只有如此才能确立元诗“合法性”的依据。
其他文献
《文苑英华》是《文选》之后现存最早的卷帙最多的大型文学总集。目前对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辨与个别文体的考察上,关于类目的研究还无人涉及。《文苑英华》类目在继承《文
论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张炜小说中的精神追求,首先张炜在其小说中所体现的精神世界,这是本论文的重点,讲述了他的小说中体现出的主要的三个精神追求,纯美的理想,追求着自由,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加和城市扩张引起了交通拥堵、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影响了城市发展。在地上资源严重紧缺的趋势下,地下空间的利用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空间和站域商业空间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孕育出的新型功能空间,这两种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地铁站点与站域商业的交流与过渡则形成了兼具两者功能特性的衔接空间。衔接空间一方面可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80—90年代的台湾都市小说。题目“世纪末的台北想象”,显示了本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而“想象”则强调文本写作中的主观因素和虚构性。就本研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乳源抗高血压七肽,为大规模生产抗高血压肽奠定基础。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爱性,人工合成了具有较高活性的抗高血压七肽串联基因序列。
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并对人工智能如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相结合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人工智能的农业应用面临着技术、人才和机制三方
<正>4月27日,北京市第八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果发布会闭幕,机电安装专业18个项目参加现场交流,其中,8个项目获得一等奖,9个项目获得二等奖,1个项目获得三等奖。展示了北京地
论文在综合文献资料基础上,主要考证两宋之交文学家蔡絛的生平,并从诗学思想、诗学批评、诗本事考辨三个层面对其《西清诗话》进行研究。因此,全文共分四篇:第一篇,蔡絛小传辑
《红楼梦》大致写于清代乾隆中叶,被誉为我国“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红学研究源远流长,流派众多。其中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考证派是其中一个
《古文渊鉴》是康熙皇帝与十二位大臣精心选择、苦心笺释、认真批点、反复修改长达二十年才最后刊行的一部大型通代文章选本。其动机是想要以此书正文的选录和评语的倾向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