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微生物改善断奶前后湖羊羔羊瘤胃微生物定植及功能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龄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决定了反刍动物长期的生长性能。其中,开食料采食和断奶是幼龄反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开食料适应性与断奶期间的生长性能水平直接决定了幼龄反刍动物能否健康发育。瘤胃是固体饲料消化的重要器官,其自身的器官发育和瘤胃中微生物的定植是瘤胃消化利用开食料等固体饲料的基础。因此,调控瘤胃微生物定植过程可能促进开食料消化并缓解断奶应激。本研究通过新鲜瘤胃液移植的方式,探究了移植的时间点、频率、方式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添加瘤胃内容物冻干粉实现稳定、多次的移植刺激,探究其对断奶前和断奶期间幼龄反刍动物生长性能、健康、代谢和瘤胃微生物定植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为实现幼龄反刍动物早期微生物调控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进一步为实现微生物移植促进反刍动物高效生产提供了系统性指导。1瘤胃微生物移植时间窗口期和移植效果探究试验选取15只三胞胎羔羊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包含5只不同胎的羔羊。出生后,羔羊与母羊立即分离,人工采集并使用奶瓶人工饲喂羔羊初乳。3日龄时,每天分三次饲喂代乳料。21日龄后,所有羔羊自由采食开食料,同时,在3天内将代乳料饲喂量减少至完全断奶。移植当天自口腔采集5只成年湖羊瘤胃液,混合后厌氧保存待用。一组羔羊在8、9、15、16日龄时移植当天采集的新鲜瘤胃液(IBW组),另一组羔羊在22、23日龄时移植新鲜瘤胃液(IDW组),剩余的一组羔羊在8、9、15、16、22、23日龄同样移植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C)。测定羔羊每周的平均采食量、日增重和粪便评分等。所有羔羊在28日龄屠宰,采集瘤胃、结肠内容物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断奶前还是断奶后移植新鲜瘤胃液均不能显著改变羔羊的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和日增重。此外,移植新鲜瘤胃液无法显著减少羔羊腹泻的发生频率。然而,微生物组成的结果表明,移植后来自Moryella、Acetitomaculum、Tyzzerella4、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 1、Lachnospiraceae、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Family ⅩⅢ AD3011 和 Bacteroidales S24-7 的 OTUs 在 IBW 组瘤胃中快速定植;来自 Succiniclasticum、Prevotellaceae UCG-003、Erysipelotrichaceae UCG-004、Prevotella 1、Bacteroidales S24-7 gut group uncultured bacterium和Family ⅩⅢ AD301 1的OTUs在IDW组瘤胃中快速定植。筛选成年动物瘤胃微生物与幼龄动物瘤胃微生物各自的标志微生物与移植后定植的微生物进行共现性分析发现,IBW组中快速定植的微生物之间、其与成年瘤胃标志微生物之间存在共现性。相比于IBW组,IDW组结肠内容物微生物发生相对较大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早期的瘤胃微生物调控,尤其是开食料采食前进行微生物移植,能够促进部分成熟瘤胃微生物在瘤胃中的定植,并加速瘤胃微生物区系的成熟过程。2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断奶前后生长性能的影响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初期,机体对瘤胃液移植的接受度较好。在生长早期移植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稳定的瘤胃微生物移植刺激可能能够提高移植微生物后的积极效果。此外,为消除瘤胃液中其他组成物质的影响,同时简化瘤胃微生物移植的操作难度,增加生产应用空间,试验二采用瘤胃微生物冻干粉作为添加剂以探究其移植效果。采集成年湖羊瘤胃液,离心去除上清和饲料颗粒,沉淀细胞重新悬浮于10%脱脂奶粉中,制备冻干粉。试验二共选取48只羔羊,随机分为两组,羔羊出生后立即与母羊分离,人工饲喂初乳3天。3日龄时,将母乳替换为代乳料。从5日龄开始,羔羊能够自由采食颗粒开食料并自由饮水。每天记录羔羊的采食量,同时每周测定羔羊的日增重。其中,一组羔羊在5~21日龄时,每天在代乳料中添加1 g提前制备的瘤胃液微生物冻干粉(Inoc);另一组羔羊同时添加1 g脱脂奶粉平衡养分作为对照(Con)。当羔羊连续3天且每天的开食料采食量超过200 g/d时,其代乳料在一周后停止饲喂并完成断奶。断奶前、断奶时(BW1)、断奶后一周(AW1)、断奶后两周(AW2)分别测定体重、饲料消化率、采食量等。BW1、AW1、AW2时在两组中各随机选取8只羔羊屠宰后,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酶活、消化道和器官发育指标等。结果显示,Inoc显著提高了断奶前干物质、粗蛋白消化率(P<0.05),有提高NDF(P=0.085)和半纤维素消化率的趋势(P=0.058)。断奶后,Inoc组粗蛋白消化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Inoc组羔羊的料重比相比于对照组有下降的趋势(P=0.086)。断奶后第二周,Inoc组羔羊淀粉消化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6)。瘤胃发酵参数结果显示,断奶后Inoc组羔羊瘤胃中丙酸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Inoc组乙酸丙酸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酶活结果显示,Inoc组瘤胃中微生物淀粉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说明Inoc组羔羊断奶后瘤胃发酵以淀粉-丙酸发酵为主,促进了开食料中淀粉的利用。此外,Inoc组肝脏、瘤胃的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断奶前饲喂瘤胃微生物冻干粉能够显著提高断奶期间羔羊对开食料的利用率,促进开食料适应,增加瘤胃丙酸供应并缓解羔羊断奶应激。3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断奶前后瘤胃微生物区系和机体代谢的影响采集中羔羊断奶期间的血液、肝脏组织和瘤胃内容物分别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肝脏基因表达和瘤胃微生物组成。血液代谢指标显示,对照组羔羊断奶后NEFA浓度显著降低(P<0.05),血糖浓度具有降低的趋势,而β-羟丁酸的浓度在断奶后一周时就显著提高(P<0.05);Inoc组羔羊断奶前后血糖和β-羟丁酸浓度没有显著差异,且β-羟丁酸直到断奶后第二周才显著高于断奶前(P<0.05)。然而,Inoc和断奶都对乳酸、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指标的浓度没有显著影响。血液指标表明,对照组羔羊在断奶后出现能量负平衡,可能由于对照组羔羊对开食料的利用率较低。肝脏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断奶和Inoc均不影响PCK1、PCK2、MCM等基因的表达量,但是Inoc显著提高了断奶后G6PC的表达量,可能提高了肝脏糖异生过程的产糖量,并缓解Inoc组羔羊在断奶过程中的能量负平衡。微生物组成的结果显示,断奶后,对照组羔羊瘤胃微生物发生显著变化,而Inoc组羔羊的瘤胃微生物变化的程度小于对照组,说明Inoc可能促进了一些成熟微生物的定植,减小断奶前后瘤胃微生物的差异。此外,Inoc组羔羊断奶后瘤胃中Mitsukella、Olsenella、Succiniclasticum等微生物的丰度高于对照组,这些微生物与瘤胃中丙酸、血糖浓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q-value<0.1)。不仅如此,微生物的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断奶后Inoc组羔羊瘤胃中多糖利用相关的基因显著富集(P<0.05)。微生物网络分析的结果显示,Inoc组羔羊的瘤胃中比对照组羔羊多一个功能模块,该模块中的微生物主要有Prevotellaceae、Succinivibrionaceae、Erysipelotrichaceae等。以上结果表明,饲喂瘤胃微生物冻干粉能够促进多糖利用菌在瘤胃中定植,提高开食料利用率,增加瘤胃中丙酸产量,最终缓解断奶期间羔羊的能量负平衡和断奶应激。4饲喂富集成年瘤胃微生物冻干粉对羔羊瘤胃微生物基因组组成及功能的影响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断奶前一周,Inoc组羔羊瘤胃中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047个,而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98个。其中,丰度最高的前25个差异功能基因中,SusC、GHs等碳水化合物利用相关的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断奶后一周,Inoc组瘤胃中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有829个,而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共180个。其中,SusC、CBM等基因丰度在Inoc组羔羊瘤胃中保持较高水平,同时肽酶、果胶酶的功能基因丰度也在Inoc组中高于对照组。断奶后两周时,两组间差异的功能基因数差异减小,对照组中微生物功能的发育过程落后于Inoc组。碳水化合物相关的功能基因中,断奶前Inoc组GH5、GH13、GH43、GH141、GH142等家族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然而断奶后,两组间这些差异的功能基因不再显著。对照组GH5、GH13、GH43、GH142的丰度在断奶后发生显著变化,而Inoc组中则保持相对稳定,与本研究此前的结果一致,Inoc加快了瘤胃微生物的定植过程,使得瘤胃微生物功能基因在断奶前后保持相对稳定。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断奶前瘤胃微生物的功能基因显著富集在淀粉和蔗糖利用通路和丙酮酸代谢通路,进一步说明了 Inoc能够提高瘤胃利用开食料的潜能,并在断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早期连续、重复的瘤胃微生物调控能够促进成年湖羊的瘤胃微生物如Mitsukella、Olsenella、Succiniclastcum等微生物在羔羊瘤胃中的定植,促进瘤胃微生物功能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增强断奶前羔羊瘤胃消化开食料的能力,促进开食料的利用并缓解断奶应激。一方面,早期移植应用于生产能够提高反刍动物早期的生长性能,缓解断奶应激导致的能量负平衡,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的健康发育;另一方面,早期羔羊的瘤胃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后续试验进行早期调控可能改变瘤胃微生物地定植命运,实现长期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氟在地壳中含量丰富,分布广泛,化学性质活泼,是维持机体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多的氟具有一定毒性作用。矿物饲料氟超标、工业氟污染以及自然高氟环境引起的畜禽氟中毒早有报道。蛋鸡饲喂周期较长,日粮氟水平略高,容易产生慢性氟中毒。然而,目前关于氟中毒的研究主要以大鼠和小鼠为动物模型,主要关注骨骼毒性、生殖毒性以及神经毒性。但关于蛋鸡氟中毒,尤其是慢性氟中毒的研究资料很少。因此本研究以37周龄海兰灰商品代
西红花,又称藏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CrocussativusL,的干燥柱头,是一味名贵中药。其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等功效,用于经闭、产后瘀血、抑郁、心悸、癫狂等治疗。番红花花瓣(C.sativus petal,CSP)是西红花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产量高,资源丰富。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CSP水提物具有免疫调节活性。本课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柱色谱方法,从中分离、纯化得到番红花花瓣多糖
针对肉雏鸡出壳及后处理所致禁食时间偏长的问题,国外开展了新型孵化管理系统和肉雏鸡早期开食相结合的研究,以提高肉鸡生产效率和效益。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表明,雏鸡出壳后24 h内开食,可使肉鸡获得最高的出栏体重和饲料转化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肉鸡早饲对卵黄吸收利用、肠道发育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同时开展了盲肠微生物组学和血清代谢组学分析,以解析早饲对肉鸡的作用效果及其分子机制
猪圆环病毒(PCV)是猪圆环病毒病(PCVAD)的主要病原,是目前发现能在哺乳动物体内复制的最小DNA病毒,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已有的研究分析了 PCV2的吸附、入侵、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调控等过程,但其胞内运输和入核机制尚不明确,病毒能否成功将遗传物质(环状DNA)运输至细胞核周并最终入核决定它能否进行有效复制
本研究利用含硒平板培养基初筛、含硒液体培养基复筛的方式,筛选得到1株耐硒菌株SR14,经鉴定该菌株为益生菌副地衣芽孢杆菌,并对其还原亚硒酸钠的能力、发酵产物各组分含量和微观形态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本研究初步探究了益生菌SR14(BP)和富硒发酵产物(S-BP)对四种自由基的体外清除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H2O2诱导的猪肠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研究并比对了 BP和S-BP缓解细胞氧化应激
牛奶蛋白质含量是评价乳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生鲜奶和乳制品的关键定价标准。乳蛋白的合成受生物学和环境因素影响,前者包括动物遗传、消化机制和代谢分配等,后者包括日粮和饲养管理等。奶牛乳蛋白合成是一个多器官共同协调完成的过程,其中瘤胃是奶牛最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微生物对饲料消化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可通过影响奶牛营养素的供应控制乳成分的合成。本研究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选择相同日粮但乳蛋白产量不同的奶牛群
精氨酸(Arg)是奶牛必需氨基酸(EAA)之一,也是功能性氨基酸,参与机体的众多生理功能。给奶牛直接补饲普通Arg会在瘤胃中降解,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也易与其它氨基酸产生拮抗作用。N-氨甲酰谷氨酸(NCG)可促进内源性Arg生成,且在瘤胃中相对稳定,作为Arg的增强剂在单胃动物上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关于NCG在奶牛上的应用效果未见系统报道,对其作用机制尚有诸多不明之处。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奶牛泌乳的各
抗生素残留与食源性病原菌对动物源性食品的污染是造成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对抗生素及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也是食品安全防控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高效灵敏且低成本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光学传感由于其特有的快速及灵敏度在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镧系元素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具有大的反斯托克斯位移、发射线清晰、光稳定性强等优势,是构建光学传感器的优选材料之一。适配体是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
猪肉是我国肉类消费的主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大众对肉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氧化作为限制肉类产品质量和可接受性的因素,在调节肉类的颜色、味道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营养调控,以使猪肉保持适当的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同时使肌肉不易发生脂质氧化,为人类提供优质肉类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日粮中存在抗营养因子,影响饲料原料的利用率。研究表明,饲料经微生物发酵后抗营养
家畜的健康生长以及饲料营养的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是提高家畜生产效率的关键之一。唾液腺可以分泌多种类型的生长因子、消化酶以及消化辅助因子,同时,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在唾液腺中表达有助于动物生长和营养消化的目的蛋白,因此,研究唾液腺蛋白的表达调控和功能有望应用于畜牧生产。Leg1(Liver-enriched gene 1)是一个在多种脊椎动物间保守存在的分泌蛋白。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率先对小鼠中的Le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