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双棒同步矫形技术选择性融合矫治Lenke1或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后路双棒同步矫形技术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Lenke 1型或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1例运用双棒同步矫形技术矫治的Lenke 1或2型AIS患者病例资料,平均年龄14.65岁(10~18);男15例,女26例;IA型20例,IB型9例,IC型3例,IIA型5例,IIB型3例,IIC型1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STF)手术,术后随访时长平均28.2个月(24~41个月)。手术前后及随访均摄脊柱全长X线光片,对冠状位Cobb角大小、矢状位Cobb角大小、冠状面平衡状况、矢状面平衡状况、双肩平衡状况、下端融合椎倾斜角大小及下端融合椎下位椎间盘角大小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观察侧凸矫正及脊柱平衡情况。结果术前主胸弯Cobb角平均为45.064°±11.615°,术后矫正至8.664°±4.474°,平均矫正率为(81.092±6.506)%,末次随访时为9.541°±4.373°,矫形丢失0.878°±2.811°。腰弯术前27.605°±8.403°,柔韧性(85.420±21.392)%,术后矫正至7.135°±4.691°,自动矫正率(74.215±12.204)%,末次随访5.640°±6.987°,矫形进一步改善了1.495°±4.926°。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13.497°±12.765°,术后矫正至19.732°±4.514°,末次随访时为20.887°±4.721°。术前下端融合椎下位椎间盘角平均为4.779°±3.485°,术后为1.435°±2.283°,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进一步改善为-0.484°±4.213°。术后上胸弯Cobb角、双侧肩关节影像学高度差、锁骨角、下端融合椎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在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融合远端交界性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及冠状面平衡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随访时2例出现脊柱失代偿,l例发生“附加现象”,另外1例发生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但该例术前已存在严重失衡,2例失代偿患者随访时均无进一步进展予以继续观察。所有病例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见脊髓神经损伤、假关节形成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双棒同步矫形技术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是矫治Lenke 1型或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安全的手术策略之一,不仅可以在保留更多腰椎活动功能的同时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还能够有效的恢复并维持良好的胸椎后凸曲度,及潜在地降低了脊髓、神经损伤的风险。
其他文献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是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教育成效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将逐步实现国家课程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何合理、
针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体质、心理、运动技能水平不高的现象,本文运用运动处方教学对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实施科学锻炼。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
目的报道拉莫三嗪治疗1例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17岁男性患者,以四肢肌肉僵硬为首发症状,反复运动后症状减轻,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基因检测
<正>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大家习惯的"扶贫攻坚"的说法,改为"脱贫攻坚",这个调整突出了脱贫作为攻坚战的时间紧迫感,也昭示了脱贫作为歼灭战,在2020年的必胜点上,决不能落下
背景:围术期患者的贫血现象十分普遍。同种异体输血虽可快速补充血容量,是目前国内外纠正贫血的最常用方式,但同种异体输血的诸多副作用日益显现。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
岩体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经历了多次反复的地质作用,经受过变形、破坏,形成了一定岩石成分和结构,并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特殊结构体。“岩体结构控制论”认为岩体结
挖掘机行走时出现履带跳齿现象,主要跟行走过程中履带松动有关系。当出现跳齿的情况时,需要进行分析排查,找出问题的源头。
定点式双向螺距补偿法应用在数控系统中。首先,在系统参数中建立每坐标轴螺距补偿相关参数:各补偿轴的起点机床坐标、终点机床坐标、补偿间隔的长度。并建立每段补偿间隔对应
酒店管理的电脑化,不仅是体现酒店现代化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对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各项成本及改善服务质量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酒店管理系统按照
<正>明清档案清代冰上活动泛称冰嬉,又名冰戏。中国古人冰上运动历史源远流长,室韦人在冬季因积雪甚深,"惧陷坑阱,骑木而行",这便是早期的冰雪运动。《新唐书》中载拔野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