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批外表或德行不甚美好的女性,被文人称为“丑女”。丑女作为女性形象的补充,是我们研究古代女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古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文以丑女为切入点,从以下四个部分来探究丑女形象和古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变迁: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丑”与“丑女”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对“丑”这个概念进行探讨,有助于弄清中国古代审美观的独特部分——审“丑”的根源及发展,并且能够奠定论文研究的思想基础。本文研究的丑女形象不仅仅局限于外貌丑陋的女性,还涉及到女性的德行。其次,梳理各个领域对丑女形象的研究现状。再次,介绍丑女形象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第二部分对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丑女”进行梳理。从“貌”与“德”两个角度入手,按照先秦到明清这样一条历史发展脉络,检索《国学宝典》等电子文献,并参考敦煌出土文献,力求把相关的文学作品收集完整,从而描绘出历代丑女在“貌”与“德”上的特征。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历代丑女形象在“貌”和“德”上的相似特征与不同之处。历代丑女形象在外貌上的相似特征可以归纳为:头、眉、目、鼻、口、齿、发、体态、皮肤这九点。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时代丑女的身材发生改变,对丑女外貌描写的详略也有所不同。历代丑女形象在德行上的共同特征,是把妒妇和淫妇作为失德丑女。不同点是从清代推崇貌丑德备的丑女,到魏晋时期妒妇兴起。另外,唐代主要是触佛、违礼的丑女到宋元时期失节贪淫的丑女。第四部分着重研究历代丑女形象审美的深层原因。丑女形象在外貌和德行上的共性之原因:首先,因为社会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审美观决定了女性在外表和德行都要柔顺恭敬,而与此不同的就被认为丑女。其次,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道家的“以恶代丑”和“天命观”以及阴阳哲学的“男阳女阴”的观念都是丑女为丑的深层哲学内涵。丑女形象在外貌上的差异是因为社会对女性的不同需求造成的。先秦时期,社会对女性的需求主要是劳动生产,所以女性审美以健硕为主,瘦弱的女性被认为是丑的;而先秦之后,社会对女性的需求转变为生殖和享乐,所以社会上追求女性柔弱瘦削,满足男性的色欲需求,而肥硕的女子就被认为是丑的。唐宋两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导致了丑女身材的变化,大唐盛世追求女性的丰满健康,而积贫积弱的宋代追求女性柔弱纤细。不同的文学体裁的审美体验也是引起丑女形象差异的原因。叙事类的文体,如戏曲、小说中丑女的外貌描写更加详细和全面,而诗词文赋中关于丑女外貌的描写比较简单。丑女形象在妒这一德行上的差异是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远古时期女性地位较高,并没有妒忌的风气;秦汉时期,封建妇德产生,妒妇也很少;而到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社会风气开放,妒妇大兴;唐代受到胡风的影响,兼容并蓄,女性社会地位高,妒妇由此产生。失节丑女的差受到了儒家礼教对女性的约束程度的影响。宋元、明清时期,礼教对女性的约束力逐渐加强,对女性贞节观念重视也在加强,文学作品中的淫妇大量出现。另外,敦煌丑女这一典型形象的出现,因为受到了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丑女”形象的梳理,探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具有的相似与相异的审美心态,以及造成审美心态异同的原因。探索和宣示人们在生活之流掩盖下的悲苦和欢欣,了解古人的深层文化观念,为建构新时代和谐、健康的审美观提供一定的历史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