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党媒“两微一端”的话语框架--以《人民日报》“两微一端”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报道为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使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也对媒体的更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纷纷进行转型,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三方构成的“两微一端”成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一种基本的转型渠道,然而在新媒体日趋饱和的市场现状下,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媒新旧媒体的媒介融合之路发展状况如何?其“两微一端”对时政新闻报道的话语框架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发展经验及不足?以上问题成为党媒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能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关键。
  本文以《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对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这一重大时政事件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在框架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来探究《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对峰会的新闻报道框架的使用特点,基于“两微一端”这三种不同媒介载体的不同传播特征,结合“两微一端”对上合峰会报道的话语框架特点,对比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呈现与呈现手段等方面的不同,以此来分析《人民日报》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是否进行了优势互补,实现了新旧媒介的无缝融合。同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两微一端”的议题框架的选择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本文也发现,在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报道过程中,有成功的方面,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发挥了时政新闻的报道效果,对报道框架的使用充分融入新旧媒体的独特优势,丰富了框架内涵。当然也有值得继续完善的地方,当今媒介环境下,简单的融合已经无法满足现状,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今后媒体发展中亟需的关键,这也是在对《人民日报》新旧媒体融合研究中反思出来的。
  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针对媒介融合中传统媒体转型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启示性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的业界实践和学界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鉴,以促进新旧媒体的耦合效应。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对公众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爆炸”的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让读者既没了时间,也没了耐心,总习惯于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面对这种状态,许多评论投其所好,以各种心灵鸡汤和焦虑贩卖,使读者产生某些极端和片面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迎难而上的深度评论就显得弥足珍贵。
  本文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个案,目的在于探讨这类深度评论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为当前的新闻评论实践提供借鉴思路。考察发现,《今日话题》在内容生产和栏目设置上有这样一些变化:2016年开
从传播理解城市,实体空间进入研究者视野,城市空间本身即为媒介。“展示”成为当代环境的一大特点,越来越多的空间被转换成可视的和可参观的。双年展被认为是展示国家或城市文化的宣传窗口,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借助双年展来吸引公众,以发展城市经济,强化城市象征。本文以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苏双”)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双年展的策展原则、展示的文化场景、展示的交往空间三个部分,探究双年展是如何展示城市文化和形塑城市精神的。
  通过研究发现,“苏双”具有追求国际化、将艺术融入社区、倚重本土文化资源的策展精神向度
[摘要]通过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校效能研究的系统梳理,文章具体描述了该问题研究的起因和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学校效能 历程 反思  [作者简介]杨道宇(1978- ),男,河南商丘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原理。(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温恒福(1961-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期刊
伴随着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增长及国内数字音乐市场的飞速发展,移动音乐应用应运而生。区别于传统音乐服务,如今的移动音乐应用为用户提供的已不仅仅是音乐下载和储存等功能,它更是一个集论坛、微博、社交网络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互联网公共广场。这意味着,移动音乐应用除了拥有传播音乐的价值外,还具有联结公众的意义。
  本文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关注其中的音乐社交活动,旨在探究以此为例的移动音乐应用如何通过交互界面建构的音乐社交活动指向公共联结。本文聚焦网易云音乐中的交互界面、歌单和乐评。第一章关注网易云音乐中半封闭
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公信力的建设为研究课题,结合符号学及编码解码理论对“陶崇园事件”和“沈阳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如何编码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此次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两个事件中相关高校发布的声明、网民对声明的评论进行分析,由此总结出影响网民解码的因素。
  分析表明,影响网民解码的因素包括新媒体语境对原文本意义的影响、高校的认知框架与社会环境的脱节和高校与大众之间利益诉求的冲突、网民对符号的创造性重组以及伴随文本对原文本的干扰等等。本文认为,高校应该及时更新、重构认知框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变革,各种通讯服务类产品和数码产品层出不穷,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促进潜在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商家利用广告进行产品的宣传并在广告中多以人的身体作为表现对象进行消费意义景观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身体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符号,在潜在消费者和消费品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使广告实现其传递商品意义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人的身体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选取《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2013-2018年信息通讯服务及数码用品平面类广告中所有以人身体作为表现对象的文本作为研究案例,在传播学的范畴内
[摘要]生涯教育是高等学校以“生”为本,关注大学生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为核心,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联系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对当前的生涯教育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对高等学校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涯观念,如何有效地进行生涯探索、开展全面的生涯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生涯教育 Super生涯发展理论 大学生发展任务  [作者简介]胡习文(1973- ),男,
期刊
[摘要]文章提出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高职高专教育,构建融二者为一体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整体功能特性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职业人素质构成 职业发展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全福泉(1971- ),男,江西上饶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服务与教学;林德钦(1983- ),男,江西吉
期刊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朝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人类迈进智媒时代。目前,正处于智媒时代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工智能和推荐算法将改变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和信息分发机制,使得内容生产、内容呈现和内容分发更加智能化,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升级与中产阶层扩大,营造了新的知识需求,构建了阅读消费新场景。技术变革与受众需求增加共同推动了内容付费的蓬勃发展。
  本文运用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商业周刊中文版”和“华尔街见闻”为例,对国内财经新媒体内容付费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具体研究问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自我形象建构的过程,标志着中国从国际规则秩序的参与者向制定者进行转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本文选取海外社交媒体平台Twitter的“一带一路”英文文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签订合作协议划分为中国、沿线国、非沿线国三种主体身份;在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创建了专用语料库,基于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与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建构了中国国家形象转化模型,呈现了国家形象的历时性变化;并在语料库视角下,进行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