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青藏高原由于其自身特殊性,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近百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该地区植被类型、冻土分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对野生动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建立野外大型围栏,模拟大气氮沉降、极端灾害性天气、增温以及地表冻结过程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种群动态的作用,力图阐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小哺乳动物未来种群动态趋势及暴发机理。同时依据乌鼠同穴现象,探讨同域分布物种的集群效应及其警戒逃逸行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施肥未显著提高植被的高度(t=0.368,P=0.715)、盖度(t=-0.965,P=0.341)、Shannon-Wiener指数(t=0.882,P=0.383)及均匀度指数(t=0.438,P=0.664),但植物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t=-2.872,P=0.0069)。5-8月,施肥组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在6-7月达到显著水平(F1,6=6.256,P=0.046),而幼体补充量无显著差异(t=0.432,P=0.653)。施肥显著降低了高原鼠兔种群的存活率,二胎幼体存活率受到成体密度、一胎幼体密度以及自身密度的制约。 (2)去除一胎幼体后,二胎幼体数量显著增加(F1,4=17.655,P=0.014),种群数量快速达到较高水平;而添加食物对二胎补充量无显著影响(F1,4=0.621,P=0.475)。去除一胎后,二胎幼体的越冬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F1,4=8.464,P=0.044);添加食物对二胎补充量无显著影响(F1,4=0.500,P=0.282)。存活率模型选择与分析发现,增加食物能够显著提高成体的存活率,而去除一胎对成体存活率无影响(最优模型为Phi(~food)p(~remove*sex+time))。去除一胎幼体可显著提高二胎幼体的存活率,而添加食物对二胎幼体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最优模型为Phi(~remove)p(~time* remove+food))。 (3)添加食物和高密度洞道处理组,种群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的差异,但添加食物+高密度洞道处理组高原鼠兔幼体补充量及种群数量显著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洞道处理可提高成体和一胎幼体存活率,而二胎幼体的存活率受到显著抑制(最优模型为Phi(~burrow*age+time)p(~time*food))。 (4)觅食高原鼠兔和白腰雪雀的逃逸距离均显著小于观望状态的个体(P=0.028;P=0.012)。随起始距离增大,两物种逃逸距离增加(P<0.001;P<0.001)。高原鼠兔逃逸距离与自身所处位置密切相关,所处位置距离洞口越近,则警觉逃逸距离越小(P=0.001)。同类同伴和异类同伴对高原鼠兔和白腰雪雀逃逸距离的作用格局完全相反。对鼠兔而言,单独个体与附近有同类同伴的个体,逃逸距离无显著差异,而雪雀出现则会显著降低鼠兔的逃逸距离(P=0.021);对雪雀而言,同类同伴的出现会显著降低逃逸距离(P=0.037),而异类同伴高原鼠兔的出现,则对逃逸距离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