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科普英语在描述自然科学的语言应用过程中,与科技英语有着显著的区别。科普英语在描述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倾向于语言表达的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是科学性和可读性的有机融合。目前,科普英语学术领域的研究局限于翻译、语言学和教学,科普文献中的人际功能特征却长期缺乏关注。在众多科普文献中,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以其极具特色的语言特征、鲜明的文体风格和巨大的科学信息量脱颖而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2003年5月在美国出版后,该书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最前列,荣登亚马逊网站2003年度十大畅销书之列,并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荣获著名的安万特奖和欧盟笛卡尔科学传播奖。在描述科学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该书还浸润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是科学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至今未出现关于《万物简史》的人际功能研究。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文体学为理论框架,结合语域理论,以《万物简史》为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人际意义和语域混用两个方面着手,以挖掘科普读物如何在科学性基础上体现可读性为目标,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首次对《万物简史》的人际功能进行描述、解读和评价。通过研究得出大量统计数据并发现:在词汇层上,除了表现科学性常用的第三人称之外,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标记性人称代词即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在各种人称之间自由切换,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双方的互动,众多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副词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渠道;在句法层上,语气系统中的陈述语气是科学性表达的重要手段,其它语气如疑问、祈使、感叹语气和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化和意态化特征也体现强烈的人际意义;在语义层上,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段如反复、明喻、引喻、拟人、典故等使深奥的科学知识引人入胜、简洁易懂;由语旨变化引起的语域混用现象,即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如口语化语言、诗歌、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等的大量使用,同样在描述科学性的同时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