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基点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要内容及观点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构建和谐城乡关系”,这一主题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什么是和谐城乡关系;二是如何构建和谐城乡关系。鉴于此,本文分3个部分共8章来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共3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一个理论综述、一个理论基础和一个理论模型。第1章是对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城乡关系的一个理论综述,从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城乡关系理论进行了归纳,即:从古典学派的产生到20世纪前半期的城乡关系理论,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城乡关系理论的新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理论观点。本章关于城乡关系问题的理论综述旨在:一方面,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必要归纳寻求为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有效理论;另一方面,要在总结前人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第2章是在对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前人研究局限以实现理论上的创新,这就是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本文研究城乡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点。这一理论基点的建立首先也是以前人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的不同理论观点为切入点的。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学界不同的公平效率观的比较,确立了本文的公平效率观,即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或均衡);通过进一步对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内涵、统一的可能性、统一的必要性以及统一的路径的诠释,就形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观。第3章则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出一个城乡和谐的理论模型: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均衡)是城乡和谐的函数。这一理论模型从公平与效率统一(均衡)角度来界定城乡和谐,使和谐城乡关系这一难以“捉摸”的概念在经济学的框架内得以较为明确的界定,这为我们较为准确地把握和谐城乡关系的内涵、寻求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路径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共2章是对第3章理论模型的经验验证,也是本文的经验实证分析部分。第4章从城乡关系变迁的国际比较角度来验证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状况对城乡关系的影响,分别考察了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城乡关系变迁及其公平与效率结合状况。从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角度审视各国城乡关系的变迁,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在城乡关系问题上对公平与效率各有侧重,一般是在效率优先、公平优先或者公平与效率并重之间进行选择。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阶段,在处理城乡关系时一般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效率优先”,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剥夺乡村、工业剥夺农业的城乡之间不平等关系;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一般是“公平与效率并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平等发展关系;而在工业化后期一般奉行“公平优先”,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城乡和谐发展关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晚,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普遍推行了“赶超战略”;在赶超战略的影响下,一般都采用了各种城市偏向的不公平的城乡发展政策,即所谓“效率优先”;这种不公平的城乡发展政策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矛盾加剧,进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5章专门考察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城乡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影响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改革前的1978年,是新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其城乡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工业对乡村农业的剥夺关系;1979年改革以来,是新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城乡之间的强弱势关系是这一阶段城乡关系表现出的明显特征。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转变,城乡关系才开始表现出平等发展的趋势。城乡差距巨大是建国5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失衡的突出表现,这种巨大的城乡差距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生产力等非制度因素,更主要的是源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的作用。 第三部分共3章是对中国如何构建城乡关系的实证研究。第6章主要探讨了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目标模式:首先以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具体指标为分析基础,探讨了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需要达到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其次,从市场、政府与公民社会三个角度探讨了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实现机制。第7章主要从从经济、生态空间和社会三个主要方面阐明了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基础,阐明了:城乡经济和谐、城乡生态空间和谐与城乡社会和谐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它们共同构成城乡和谐的基础,因此,构建和谐城乡关系必须实现城乡经济和谐、城乡空间生态和谐与城乡社会和谐有机统一。第8章在以上各章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路径,这也是本文研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本章旨在阐明:城乡制度变迁是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首要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犹如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两条腿,必须同步前行、共同推进,这既是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有效路径,也是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必须要完成的“三大战役”。 二、主要贡献或创新 本文的选题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贡献或创新在于: 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视角来研究城乡关系,用和谐来界定合理的城乡关系,并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衡量和谐城乡关系的标准,突破了以往理论研究视角的局限,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是理论上的创新。本文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研究的基点,在对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公平效率观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平与效率统一角度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一古老的经济学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1)明确界定了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内涵,指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是公平与效率的一种动态均衡状态,即公平与效率的一种“最优”结合;(2)在经济学理论框架内阐明了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路径;(3)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同和谐城乡关系的构建有机联系起来,揭示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城乡和谐的函数;(4)有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知识,阐明了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实现机制。 三是内容体系上的创新。在传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中,没有专门研究城乡关系问题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城乡关系问题的论述基本上都是散见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科中,至今尚未形成一门专门研究城乡经济关系的“城乡经济学”。笔者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围绕着“什么是和谐城乡关系”、“如何构建和谐城乡关系”两个主题,分三个部分8章对这两个主题进行理论诠释和实证研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理论体系。 四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一方面,本文遵循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范式,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具体的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有机统一、个案分析与系统分析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本文将传统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法与现代经济学的博弈论、制度分析、比较制度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同时,本文还将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城乡经济、政治或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在方法上突出了多学科“集团作战”的优势。 虽然本文力求在视角、理论基础、内容体系等方面都能做到完美无缺,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通常创新与缺陷又是并存的。本文可能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其一,由于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或均衡)很难用现代经济学语言加以准确量化,再加之笔者经济计量知识所限,本文没能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城乡和谐的函数用一系统的数学模型表述,只能被定义为一种动态均衡或者“较优”结合,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分析的效果。 其二,受本人运用数学工具能力的局限,本文的实证分析以经验实证和理论实证为主,没能用完整的数学模型加以表达,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分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其三,由于城乡关系本身的复杂性,既包括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问题,这所有的问题难以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学框架内得以全面阐释;目前仍然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城乡关系的现成理论,本研究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也难免存在着诸多不足,还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其他文献
该品种株型短蔓半直立,分枝性较强,单株分枝7~9条,茎叶生长势较旺盛,顶叶绿,叶片心齿形,叶脉、脉基及柄基均为淡紫色,蔓绿色,蔓粗中等,结薯早,单株结薯数3~5个,结薯集中,大、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
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race 4)早在1967年台湾就有报道,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流行,使台湾的香蕉面积从最高峰时期的5万公顷剧降至近年的6000~8000公顷,
期刊
患者男,22岁,未婚,于1962年5月28日因发热七天,神志不清两天而入院. 现病史:一月来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近七天来轻度畏寒、发热,下午热更高,被迫卧床,且伴头痛,有时腹痛;26
机会均等和收入平等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两大重要目标。然而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均、社会阶层分化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单个家庭可能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去改变现状。
期刊
期刊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
学位
缺氧性肺原性心脏病是較多見的一种心脏病。本院自1957年以来共收治本病143例,选择其资料完整者105例加以分析,并对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診断提出討論。临床分析 (一)发病率
计算机通信网络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计算机通信网络在运营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安全的防护问题,为此,运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公司、机构等,应当提高对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