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肠炎病毒US1蛋白分子特征与功能探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归属疱疹病毒科(Herpesvirales),目前尚无DEV US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ICP22)的相关报道。本文对鸭肠炎病毒US1蛋白的分子特征和功能展开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US1基因及编码蛋白的分子特征构建pet32a(+)-ICP22原核表达质粒,纯化ICP22重组蛋白后制备鼠抗ICP22抗体,随后检验抗体特异性并验证蛋白分子量。结果表明ICP22蛋白的分子量在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中均产生了约22 kDa分子量迁移,获得约57 kDa的蛋白,表明ICP22蛋白是一个翻译后修饰蛋白。随后用荧光定量和免疫印迹分别检测US1基因转录以及ICP2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在感染后0.5 h和2 h即可被检测到,表达量随时间增加而逐步上升,24 h或36 h达到峰值,随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此外,基因类型鉴定试验结果显示,US1基因转录不依赖于DNA和其他病毒蛋白的合成,为立即早期基因。2.US1基因单、双拷贝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基于本实验室构建的鸭肠炎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平台,本文利用两步同源重组技术依次敲除DEV US1基因的2个拷贝,经PCR扩增、RFLP酶切鉴定确保单、双拷贝的US1基因已成功敲除,分别命名为GS1783-p BAC-DEV-ΔUS1、2ΔUS1。抽提US1基因缺失菌株质粒,转染至DEF细胞,进行重组病毒拯救。待出现荧光斑后收集病毒进行PCR、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方法鉴定,确认无误后将收获的重组病毒分别命名为DEV CHv-BAC-G-ΔUS1和DEV CHv-BAC-G-2ΔUS1。3.US1基因对病毒增殖和基因转录的影响通过病毒滴度以及拷贝数测定,确定US1基因缺失可显著降低病毒基因组复制和病毒滴度。进一步的电镜结果显示,US1基因缺失可降低病毒粒子核出芽效率,细胞核内衣壳比例增加,核周完成初级囊膜化的病毒粒子占比减少,但是在细胞质中又均能观察到完成包被的成熟病毒粒子病毒,表明US1基因在病毒粒子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必不可少。US1缺失株和亲本株的动态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US1基因缺失后病毒基因的转录普遍被抑制,而细胞基因的转录水平则大多被上调。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ICP22可以参与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RNA聚合酶转录等多个生物进程,涉及toll样受体、MAPK、Wnt、RNA POL Ⅱ、胞浆DNA传感等多条信号通路。RT-qPCR结果显示,US1基因缺失后引起MAT1A、MED23、TAF7L、EAF1、GTF2H2等RNA POLⅡ相关的基础转录因子表达水平上调,DNA修复分子BRCA1、转录负调控因子HEXIM1以及分子伴侣蛋白Hsp40C5B、周期蛋白Cyclin E等基因mRNA水平则明显下降。RT-qPCR验证结果和转录组数据变化趋势一致,也进一步说明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总之,DEV US1基因对细胞基因转录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对病毒和宿主基因转录的调控可能通过基础转录因子等转录共通环节来实现。4.ICP22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及核定位信号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ICP22蛋白具有较强的主动入核能力。细胞内定位和NLS生物学功能鉴定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和质粒转染情况下,ICP22蛋白均可主动入核并完全定位于细胞核,其中305-314位氨基酸是一个经典单分核定位信号,缺失此部分的ICP22无法主动入核。进一步的点突变试验结果表明,309R单突变和308-312KRKRP全部突变后ICP22蛋白均无法主动入核。对此我们构建了309R和308-312KRKRP突变病毒株,观察突变病毒株感染情况下的ICP22蛋白细胞内定位,结果显示,两种突变均可影响ICP22蛋白入核效率但不改变最终定位于核的特性。
其他文献
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颁发以来,五大核心素养就成了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对教学进行评价、课堂如何设计与呈现才能更好的落实核心素养是广大化学教育者关心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较多,但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一套完整的高中化学课堂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一线化学教师进行教学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由于其风险源、风险受体等的复杂性、累加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评价结果存在模糊性,成为当前环境风险评估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构建了基于熵权理论和集对分析理论耦合的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价模型,以集对分析理论为依据,建立多元联系度,对风险评价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进行统一处理,为进一步的降低区域环境风险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结合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造成重庆市建筑废弃物大量排放,建筑废弃物的处置是当前重庆市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城市建筑废弃物处置问题的发展趋势。而重庆市当前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尚未得到广泛推广,资源化处理厂规划布局不当是一大主要原因。由于规划布局不当,造成了生产原料来源不足,噪声影响周围居民、环境影响评价难以通过等诸多问题。精准分析重庆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并对重庆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好氧颗粒污泥(AGS)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然而,由于该技术造粒时间长、颗粒稳定性低等因素,好氧颗粒技术始终无法在废水处理中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为加速好氧颗粒的成粒,学界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例如生物强化、接种颗粒污泥和添加载体介质。本论文同样基于此目的,从底物基质入手,考察采用交替负荷运行反应器方式对好氧造粒的促进作用及运行效果,为解决好氧颗粒在工程应用中造粒速度慢的问题提供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逐,国家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日渐增加。特别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横推进,建筑业的发展在持续性、系统性地改革和优化,各种建筑法律法规、规范制度亦逐趋完善。在建筑市场的当下,合同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项目参建各方的合同管理能力存在差异化,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业主方合同管理能力差异化更为突出,造成参建各方损失及纠纷频频。在项目管理中,处
本研究以黄肉桃‘中桃金蜜’、‘锦香’为试验品种,白肉桃‘白如玉’为对照品种,测定花后果肉颜色转变的三个关键时期果肉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探究桃果肉色素成分及变化规律;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果肉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结构基因;通过Q-PCR验证,确定筛选出的果肉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结构基因的数据可靠性。依据以上结果,综合分析桃果肉黄色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桃果肉色
中国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首位,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是人工林中面积较大的树种之一,马尾松的适应能力强,耐干旱瘠薄,一直是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群落演替的造林先锋树种,但是由于经营模式为单一树种纯林,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针对长江上游马尾松纯林这一现状,开展混交化改造试验研究。试验开展于2011年10月,选择宜宾高县39a成熟马尾松人工林,经人工砍
鱼类生殖细胞中的转录活性相关的功能分子不仅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研究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也可为探究鱼类多倍化进化提供有意义的研究切入点。本实验是以鲫鲤杂交品系鱼为研究对象,包括原始亲本红鲫(RCC)和父本湘江野鲤(CC)、及异源二倍体鲫鲤杂交一代F1(F1)和多倍化子代异源四倍体鲫鲤(4n AT)。对转录活性标记因子RNA polymerase Ⅱ CTD repeat YSPTSPS(phosphor
前期研究表明ATP竞争性小分子抑制剂SP600125引起有丝分裂前期阻滞而导致核内有丝分裂,可体外高效诱导鱼类细胞多倍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SP600125对鱼类发育的影响;结合SP600125能够有效阻断有丝分裂这一特性,探究利用其制备鱼类离体培养细胞和鱼类活体肾脏组织染色体标本的可行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SP600125孵育受精卵显著影响胚胎发育进程并导致胚胎高死亡率,同时伴随着畸形鱼
慈竹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光热等因素会由原本的绿色变为黄色或灰色,降低了美观度,影响其使用。本论文对慈竹颜色保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讨了慈竹最佳保青处理工艺,分析了不同保青处理相关机理,并对保青处理后竹材性能进行了测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T1和PT2处理对慈竹均有保青效果。预处理后,使用2%的PT1配合浓度为2%的H3PO4,在60℃下处理3小时,处理后慈竹色度a*值为-9.92;使用0.2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