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有机质中的重要组成,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碳并非由单一物质组成,它既包括易氧化、不稳定、易矿化,且其形态和空间位置对植物和微生物有较高活性的土壤碳素;也包括颜色较深、与黏粒矿物紧密结合、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腐殖物质。因此,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必然受到其组分的共同作用。同时,土壤碳库的变化与碳的存在形态和生物有效性之间关系密切,这种关系进而影响到土壤碳与地球表层系统间的交换,与温室效应有着密切的联系。
  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盐碱土集中分布的主要地区,区域内的前郭灌区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种稻后盐碱土壤经过熟化形成了独特的碳库组成。目前,关于耕作方式、耕作年限、管理制度等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于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演变的年际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对土壤碳的内循环中活性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微生物对有机碳影响的研究也相对薄弱,因此限制了人们对盐碱稻田土壤碳循环的认知。本研究以吉林西部前郭灌区盐碱稻田土壤为例,探讨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演变特征,分析活性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和作用,明确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各组分、腐殖质组分与有机碳之间的响应关系,揭示盐碱稻田土壤有机碳分解、转化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的碳含量均呈现伴随种稻年限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盐碱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OC)呈伴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增加,而可提取腐殖质(HE)、胡敏酸(HA)、富里酸(FA)、胡敏素(HM)碳含量呈伴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的趋势。盐碱稻田土壤WSOC、MBC、ROOC、HE、HA、FA、HM的碳含量与土壤SOC含量呈显著相关,在水稻生长季内[ROOC/SOC]的值波动较大,而[MBC/SOC]和[WSOC/SOC]的值波动较小。土壤WSOC、MBC含量在水稻分蘖期最低,抽穗期最高;土壤ROOC、HE、HA、FA碳含量在水稻分蘖期最低,成熟期最高。
  (2)碳库指数(CPI)、碳库管理指数(CMI)与SOC含量变化响应明显,呈现随着种稻年限延长逐渐上升,合理种植水稻显著改善了盐碱稻田土壤碳库质量,有助于提高土壤碳汇功能。
  (3)盐碱稻田土壤细菌归属于39门97纲203目325科507属538种,其中优势菌门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主,S5(种稻55年)土壤细菌OTU数较高。随着种稻年限的延长,土壤变形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等有益微生物丰度下降,种稻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形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盐碱稻田土壤真细菌归属于8门19纲33目54科62属53种,其中优势菌门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随着种稻年限的延长,土壤真菌优势菌种明显,这些优势菌对提高土壤抗盐性具有一定的作用。盐碱稻田土壤古菌归属于8门14纲19目21科25属25种,其中优势菌门以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为主,种稻对盐碱稻田古菌群落及多样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S5样地广古菌门、奇古菌门的丰度高于其他样地,表明土壤环境变化对古菌丰度具有促进作用。
  (4)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与真菌、细菌、古菌OTU数呈显著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对SOC、WSOC贡献率呈现古菌>细菌>真菌;对ROOC贡献率呈现真菌>古菌>细菌;细菌、真菌、古菌对MBC贡献率无明显差异。对HE、HA、FA贡献率呈现古菌>真菌>细菌。
  (5)通过多元回归、逐步回归、降维因子分析和冗余分析得出,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活性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微生物均可作为一组影响因子影响有机碳含量变化。土壤活性有机碳中ROOC、MBC,腐殖质组分中HE、HM,微生物中古菌对土壤SOC含量变化作用较大。通过碳库管理指标指示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发现,盐碱稻田碳库管理指标中L、CMI与古菌、真菌群落丰度关系密切,故土壤古菌和真菌对于盐碱稻田有机碳库的转化和稳定性作用更为明显。
  通过以上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伴随种稻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活性有机碳组分与腐殖质组分与有机碳含量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其中ROOC、HM对SOC含量变化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伴随种稻年限延长土壤碳库活度指标呈现下降,碳库管理指数上升,因此,可以说明种稻年限的延长使盐碱稻田土壤碳库稳定性和土壤质量有所提高。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逐年丰富,土壤盐碱程度降低及淹水状态可能是影响微生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壤古菌、真菌与有机碳和腐殖质响应明显,故在有机碳累积和土壤腐殖质化过程中古菌和真菌起到了主要驱动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了PS与超临界的CO相互渗透作用,用40-80℃,15-30MPa条件下的CO处理0.67mm厚的PS膜,饱合吸附6-10h,用Fickian扩散理论对PS膜的CO解吸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CO的饱合吸附量从9.7%(80℃,15MPa)至13.5%(40℃,25MPa),解吸附扩散系数D为1.65×10m/s至4.26×10m/s,且它随着CO吸附量的增长而增大.研究了用超临界CO分步升温法制
本文为了使纳米TiO能够在聚合体系中很好的分散,用聚乙烯醇(PVA)作为分散剂,通过高速剪切混合制成纳米TiO水基分散体系.透射电镜表明:分散的纳米TiO粒径大约为68 nm,且分散均匀.分散体系的贮存稳定性好.以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乳化剂OP)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纳米TiO为无机组分,制备了纳米TiO/丙烯酸丁酯(BA)聚
裂缝性油藏是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油臧类型之一。原油的最终采收率取决于油藏的复杂程度。油田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后,裂缝性油藏特殊的储集和渗流条件决定了油藏开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油藏生产动态复杂,稳产期短,油井见水快,产量递减快;油井递减类型复杂,油田开发指标预测难度大,预测结果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裂缝性油藏合理开发方式的选择和合理的注水方式、注采井网及注采结构确定存在较大的困难;裂缝性油减基质
本论文以未知单入单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多入多出(Multi Input Multi Output,MIMO)非线性非仿射离散时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全格式动态线性化(Full Form Dynamic Linearization,FFDL)下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odel Free Adaptive Control,MFAC)算法的跟踪问题。同时
近年来,高速铁路迅速发展,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与此同时,人们对其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电路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基础信号设备,轨道电路一旦发生故障,会直接影响列车行车效率甚至危及行车安全。目前,针对轨道电路的故障排查主要依靠维修人员经验,存在故障排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如何提高轨道电路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水平,快速高效地对故
渔业船舶柴油机在怠速工况的时候,柴油机对外不输出功率,油耗量很小,一般2~4L/h;由于燃油消耗量过小且起伏波动大,常规的各类容积式流量传感器无法检测与显示,是柴油机检测技术盲点。  本研究设计制作了能测量微小流量的椭圆齿轮流量计,流量计的设计计算系数K=0.2778mL/pulse,能测量的最小流量为1L/h;选用响应好精度高的韦根传感器配合椭圆齿轮流量计,利用椭圆齿轮流量计的测量精度高和韦根传
学位
本文为了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通过四因素混合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玉米秸秆青贮后的水分含量、PH、糖度及酒精浓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寻求影响玉米秸秆青贮的因素最优条件;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玉米秸秆青贮后秸秆中的水分、PH、糖度、酒精浓度四个指标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并对其未知样品进行预测,为快速测定玉米秸秆青贮料的组分寻求一种新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对玉米秸秆青贮
学位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o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对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尤其是抗生素过度使用诱导产生的多重耐药致病菌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目前,水和土壤环境中已有大量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出研究,但大气环境中抗性基因的赋存状况及传播扩散仍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气环境的高流动性可以使携带抗性基因的耐药菌在大气介质中长时间跨区
学位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已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可为页岩气开发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本文考察了威远区块开发历史以及现状,基于各类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开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威远区块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现状以及预测评价
学位
铬广泛应用于电镀、冶金、颜料和制革等生产过程,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重金属之一。随着铬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铬的工业废物被排放到环境中,造成土壤、地表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Cr(Ⅵ)对生物体具有高度毒性,是一种公认的人类致癌物。因此,进行Cr(Ⅵ)污染地下水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纳米零价铁(nZVI)由于其高反应活性和相对较低的成本而成为地下水Cr(Ⅵ)污染原位修复的一种重要选择。然而,n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