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润湿性表面的制备及其自清洁、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w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殊润湿性表面在自清洁和油水分离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除了水和固体污染物以外,对于油污类污染物的自清洁性能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的自清洁性能只能通过提前润湿或者在水下使用实现,而在空气中被油污污染后的自清洁性能等有助于我们提高对自清洁过程的理解;传统的吸油材料的后处理过程很难实现材料的完全再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通过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制备能够实现吸油-脱油过程的可再生的吸油材料具有巨大的现实和经济意义;超双疏表面是最理想的自清洁材料,但其对结构和成分的要求很高,如何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超双疏材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三个出发点,作者制备了三种不同的特殊润湿性表面,测试并深入分析了其独特的自清洁和油水分离性能,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用多种不同种类的单体,通过简单的一步光引发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多种包含不同成分(包括离子型涂层、非离子型亲水涂层以及非离子型疏水涂层)和结构(光滑和粗糙)表面,主要研究了当表面在空气中干燥状态下被油污染后再放入水中时的自清洁脱油性能差异和原因,并研究了其独特的自清洁脱油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涂层的润湿性是影响其自清洁脱油性能的最主要因素。离子型涂层表面的脱油效果相对最好且以阴离子涂层为最佳。基团和水分子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水膜会导致油分子会从四周开始向中心逐渐脱附,随后变形成液滴并最终脱离。但粗糙表面的形貌会形成机械屏障而使油分子困于其中难以运动。该表面同时具有优异的防雾、油水分离性能和稳定性。通过一步浸渍法将羧基和烷基以一定比例修饰后的纳米SiO2粒子自组装在砂纸基底上制备了 pH响应性粗糙表面,研究了其pH响应性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并探究了其在不同状态下的自清洁性能和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合适的成分是获得最佳响应性的关键,通过质子化/去质子化过程,表面在羧基比例XCOOH=0.4时能够实现酸性环境下超疏水超亲油到碱性环境下超亲水水下超疏油之间的转变。超亲水状态下的表面可以实现自清洁脱油效果,但与光滑表面不同,其呈现出一个分段“拔丝”式的过程,表现为收缩-变形-上浮-断裂的脱油形式,其原因可能是油滴能在表面形成暂时的固-气-油三相界面,而脱附过程中表面微结构对油分子具有物理限制作用,因此脱油效果受到表面结构和粗糙度的影响。该方法亦可以实现在两种润湿性状态下的选择性油水分离性能。通过同样的浸渍法将pH响应性的SiO2粒子沉积到3D吸附材料上制备了pH响应性的三聚氰胺海绵,分析了其化学成分以及表面结构,重点研究了海绵对于不同pH值的水滴以及不同pH溶液中的油滴的不同润湿性及其形成原因,并实现了海绵在酸性溶液中吸油而后在碱性溶液中将油释放的大体量油水分离过程以及海绵的后处理,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沉积在海绵骨架表面可以形成一种紧密堆积排列的结构,同时提高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海绵的吸油量受到其不同表面润湿性的影响。pH响应性的海绵在酸性以及中性溶液中呈现出超疏水超亲油状态,可以实现对水中的油相的吸附,而在碱性溶液中会逐渐转变为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状态,可以在缓慢将油释放,实现材料的再生。该过程受到海绵的体积大小的影响,体积越小则脱油速率越快。在真空泵的帮助下,通过一个简易的自制装置可以实现大体量的连续油水分离过程及再生过程。通过硅藻土微粒和St(?)ber法制备的纳米SiO2颗粒相结合形成微纳米复合颗粒,再通过氟硅烷修饰得到了超双疏颗粒,最后通过简单的沉积法制备了超双疏表面,同样从成分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超双疏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多种污染物的自清洁性能。与此同时,超双疏颗粒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物理现象。结果表明颗粒之间的巨大空隙能够保存大量的空气,这个气垫层的存在是导致其超双疏性的最主要原因。超双疏表面的稳定性很好,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保持其超双疏性能。超双疏表面由于对液滴的抗润湿性以及极小的粘附力,对水、油和固体污染物都能表现出优异的自清洁性能。超双疏颗粒本身可以观察到很多独特的物理现象,如镜面反射现象、液体弹球现象以及纳米粒子垫现象。
其他文献
随着半导体芯片特征尺寸的减小和电子元器件封装密度的提高,电子产品内部单位体积上的功率密度也急剧上升。如果电子产品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聚集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电子元器件内部温度的严重上升,极大的影响电子产品的工作效率和寿命。高效的热管理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核心环节即是填充于热源(Heater)和热沉(Heat sink)之间作为两者热量传递桥梁的热界面材料(Thermal interf
本论文针对铜基石墨烯薄膜表面存在的缺陷严重制约其防护寿命的瓶颈问题,研究石墨烯缺陷引发电偶腐蚀机制以及有机分子和碳基薄膜在石墨烯表面的生长机制,揭示石墨烯缺陷修复机制及长效腐蚀防护机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通过控制生长过程参数获得不同层数的石墨烯,研究缺陷在石墨烯上的存在状态以及缺陷诱导和促进电偶腐蚀的机制。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将有机分子选择性的吸附在石墨烯的缺陷位置,有机分子通过化学键精准接枝在
石墨烯具有出类拔萃的电学性能、热学性能、机械性能等,在各个领域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石墨烯以纳米片形式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石墨烯纳米片分散形式进行应用,例如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填料、导电油墨、涂料的填料等;另一类是以石墨烯纳米片的组装体来进行应用,例如薄膜、气凝胶等。上述这两种应用形式都大量涉及石墨烯与液相的表界面行为。石墨烯纳米片分散形式的应用主要关注石墨烯与液相环境表面
受人体手臂结构的启发,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绳索驱动仿生机器人臂,该机器人臂由三自由度肩关节、单自由度肘关节和三自由度腕关节依次串联而成,其中每一个关节模块都是一种绳索驱动并联机构,动平台和定平台之间通过被动关节相连,并采用轻质绳索代替刚性杆件传递驱动力,绳索的驱动单元都安装在机器人臂底座上,因此,模块化绳索驱动仿生机器人臂具有质量轻、转动惯量小、载重/自重比高、工作空间大、刚度可变、安全性高等特
Mn+1AXn(MAX)相是一类具有六方晶体结构(P63 mm/c)的三元纳米层状碳/氮化物,兼具金属和陶瓷性质,在大功率电接触、摩擦磨损和事故容错核燃料包壳材料等领域作为结构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MAX相A位元素仍局限在主族元素(如Al,Si,Sn等),如何将MAX相的A位元素从传统定义的主族元素拓展到电子轨道结构最外层富含d电子的后过渡族金属(如Mn,Fe,Co,Ni,
目前,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主要因素。其死亡率更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位于死亡率第二名。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20万新发病例及160万死亡病例,且在近20年来以20%的速度攀升。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癌症的治疗手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癌症存在发病机理复杂且个性化程度高的问题而导致其难以治疗。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诊疗方法是癌症诊疗领域的难点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生
通过外加作用力,将溶液相分散均一的具有一定形貌和粒径的纳米金颗粒(Au NPs)可控组装成纳米金二维单层膜,在传感检测、智能仿生、柔性器件等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构建纳米金二维膜的方法,尤其是界面自组装的方法中,通过简单快速的方法构建宏观大面积的,间距及纳米粒子定向可控的纳米金二维膜仍然是个难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纳米金二维膜构建方法的优化的同时扩展其多方面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纳米
能源危机与环境恶化使轻量化新材料的研发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凭借着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疲劳、耐腐蚀等一系列优点,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与航天工程、交通运输、海洋与船舶、体育器材等领域的应用与日俱增,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材料之一。为了满足结构连接、减重和视窗等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常常需要开孔。然而,开孔后产生的应力集中或局部结构损伤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严重制约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疾病早期筛查和快速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及早发现病症,辅助判断最佳的治疗时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为实时监测、预后判断、疗效评估提供大量有效信息。目前,对于疾病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已逐渐替代传统侵入式检测手段如活体切片、影像检查等。生物标志物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体液或生物组织中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反映疾病起始和发展的生物化学物质,包括核酸(DNA或RNA)、蛋白质(酶或受体)、糖、小分子代谢物、
为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中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会计现代产业学院已经成为一条必经之路。通过会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推动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为社会造就大批企业需要的"大数据管理会计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