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理论看中国特色用语的外宣翻译——以习近平2014至2018年新年致辞为例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用语包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直是翻译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听到的中国特色用语也越来越多,对这些用语的外宣翻译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点。
  外宣翻译就是将与中国有关的材料,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其目的是介绍中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接受理论被称为从关注作者和文本到关注读者的转折点。该理论由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创立并逐步发展壮大。它为我们研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读者视角。
  在回顾了前人的研究之后,作者发现之前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重点关注翻译策略、翻译原则或是某一语言现象。因此,作者在本研究中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接受理论对习近平新年致辞中的中国特色用语的外宣翻译进行分析。为了增加本研究的可信度和实用程度,作者制作了问卷来调查目标读者对翻译的接受程度。定性研究包括分析习近平新年致辞中的中国特色用语,并总结其翻译方法,归类至不同的翻译策略之中。同时也包括对问卷调查结果原因的分析。定量研究包括统计各翻译方法使用的频率以及对问卷数据的统计梳理。
  研究结果表明,预设的三个研究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第一,在对中国特色用语的外宣翻译中,“直译”用的最多,“直译+解释”用的最少;第二,就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而言,中国读者更偏向归化策略而外国读者更喜欢异化策略。最后,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问,综合他们给出的原因,作者结合接受理论为今后的外宣翻译提供了一些启示和解决方案,让翻译更能够被目标读者接受。
  中国特色用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凝炼,承担着宣传中国文化,加强文化向心力的责任。在国际舞台上正确合适地翻译中国特色用语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消除误解,共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其他文献
相比文人诗,南朝乐府诗的韵律更能反映当时的口语。研究南朝韵律的文章不少,但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文人诗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文以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为底本,将确切可考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共169年间的乐府诗韵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刘宋364首,齐代167首,梁代553首,陈代232首。通过对南朝乐府诗入韵字的穷尽式考察,参考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陆法言的《切韵》(《广韵》)音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在其讲话、文章中灵活运用典故诗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式风格”。习语用典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海外媒体也纷纷点赞。近年来,习近平用典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从思想、政治、语言等诸多角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收集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类讲话中引用的典故,共计1366例。文章采用理论阐释、归纳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语用背景、语用含义、语用策略及
学位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数量补语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尤为重要的语法项之一。现阶段,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留学生汉语数量补语习得偏误的研究,但是针对俄罗斯学生汉语数量补语习得偏误的研究却无人涉足。因此,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学生数量补语习得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俄罗斯学生使用汉语数量补语时出现的偏误类型,找出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建议
因果连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基本上都会涉及因果连词的教学。由于对外汉语教材种类繁多,选择一本好的汉语教材对学习者和教学者来说都有一定难度。本论文通过中俄汉语教材所选因果连词的对比分析,发现大多数俄罗斯本土汉语教材的编写体例没有中国汉语教材全面,有些语法规则解释并不太清楚。尽管关于汉语因果连词的本体研究较多,但是针对对外汉语教材因果连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中俄汉语教材因
学位
“恶魔性”是一种集破坏与创造于一体的反抗性力量,它以原始生命力为内在力量源泉,对既定的秩序和价值体系进行反抗和超越,并被他者视作一种“恶魔”般的存在。鲁迅选择性地接受了“恶魔性”的部分思想内涵,通过对恶魔派诗人的介绍,提出了“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的摩罗精神这一文学主张,在“反抗—战斗—独立”的维度上重新演绎了恶魔性的破坏与创造的力量,规划了一条个人通过反抗获得独立精神,从而
学位
从展示知青生活的《迷夜》,到绘制城市地图的《繁花》,金宇澄对过去时光的回望与书写,总是带有某种强烈的“破碎”意味。这种交织着复杂内涵的“破碎”意绪,不仅构成了金宇澄小说的背景性情境,也凝结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格调,浸润于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折射出创作主体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追求。本文试图从“破碎”这一审美特质入手,通过考察和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与生成原因,把握和理解金宇澄的小说世界。  除绪
学位
汪曾祺是新时期以来颇受瞩目的作家,他有着较强的理论自觉意识又忠于自己的感受。汪曾祺的小说、散文自成一格,同时他对语言、对文体也颇有自己的看法。语言是本文论述的核心,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是本文论述的基础。本文将全面分析汪曾祺的语言思想,从语言风格及其语言传承入手,以音乐性和画面感为突破口对汪曾祺的语言的特点作出具体的分析。  本文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描述了二十多年来汪曾祺文学、语言研究的概况以及本文
学位
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通过作者、人物和读者间的动态叙事,反映了人性的追求与心灵的救赎。借助修辞叙事足以使胡赛尼的动态叙事过程以及小说人物和读者做出的判断成为文本和阅读的中心。基于修辞叙事理论,本文着力于从叙事进程和叙事判断两方面探寻小说主人公转变的根本原因和读者对人物的判断在情感、伦理和美学层面的体现及相互联系。首先,第一章介绍卡勒德·胡赛尼的经历和其作品以及该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本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新西兰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以描述人物的孤独感为主。她笔下的人物总是被焦虑包围,而这种焦虑主要来自他们的社会空间即他们与社会上其他人的关系。除此之外,曼斯菲尔德还善于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她对小说人物的精神空间的建构非常清晰可见。她还极力表现自然以及现代生活包括一些建筑等物理空间。而这些空间都会对人们的情绪造成影响。因此,本文运用空间批评理论从三个不同的空间来分析曼
学术语篇被称作为是一种“劝谏性”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人际互动。在学术写作中,作者不仅需要传递客观的事实信息,而且也需说服读者接受其观点或研究结果。在说服读者的过程中,作者的立场表达手段至关重要。近三十年来,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立场表达手段,然而,对名词性立场表达结构的关注较少。本文选取中美语言学硕士论文各35篇,通过自建中国语言学硕士论文语料库与美国语言学硕士论文语料库,基于Jiang&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