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聚氰胺事件”充分暴露中国“农户散养+奶站+乳企”产业组织模式的弊端:一方面,虽然农户散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家庭剩余劳动力,养殖成本低、效益好,分散的小农既无力改进养殖技术,也无法有效监控生鲜乳质量,其淘汰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奶农、奶站、乳企之间以邻为壑的竞争行为使机会主义盛行,既不利于保证牛奶质量,也加剧了奶牛养殖业的周期波动。《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发布后,中国奶产业改变发展方向,即以乳企为核心,实行“大乳企+大牧场”的组织模式。在这一导向下,养殖小区、由养殖小区转制而来的规模牧场以及高起点的现代化牧场在各种政策优惠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中国的规模化养殖占比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力推的规模养殖模式中,养殖小区占较高的比重,此外,家庭牧场、规模牧场、现代化超大型牧场各占一席之地。养殖模式不同,关系到中国未来谁养牛、怎么养的问题。那么,考虑质量控制和环境产出,哪种养殖模式的效率更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中国今后奶牛养殖乃至整个乳品行业发展的方向。学者们一般从技术引进、劳动计量和监督困难、产量提高、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不同养殖模式的优缺点。然而,已有的分析多是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局限于基于经济学原理的简单解释,极少见到系统的理论分析及基于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很多研究对生产率的理解过于片面,仅用奶牛单产进行简单比较,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全员生产率(即综合考虑土地、劳动力、机械、燃料等投入的生产率)概念则被忽视。同时,对产出的衡量则多限于用奶牛单产进行简单比较,忽视了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模式对环境的影响等维度。目前,国外学者纷纷探索利用计量分析方法量化德国、新西兰、土耳其、瑞典等国家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生产效率的差异,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都是使用较为成熟的方法,但国内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生产效率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本研究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主要内容和主要结论概括如下: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奶牛养殖业效率研究的文献资料,对相关的经济效率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以及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这一部分体现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中国奶牛养殖模式的嬗变、乳业产业政策及质量和环境控制,该内容在第三章得到全面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调研获得的数据将质量和环境产出加入考虑视角对中国的三种规模养殖模式(养殖小区、家庭牧场、规模牧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设计构建了考虑质量和环境产出的中国奶牛养殖业效率评价体系,继而分别从传统生产效率、质量生产效率、环境生产效率、综合生产效率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政策建议部分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将质量和环境产出纳入奶牛养殖模式效率评价体系后,家庭牧场的技术效率及其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了DEA有效,即家庭牧场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第四部分基于前文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即为促进其稳定发展,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做到环境友好,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应当让100头~200头的家庭牧场成为奶牛养殖的中坚力量(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