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特凯《弦乐三重奏》创作技法研究

来源 :山东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1934-1998)是俄罗斯时期当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肖斯塔科维奇之后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当代的肖斯塔科维奇。施尼特凯的一生经历了苏联音乐从封闭到解冻,再到走向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施尼特凯的创作风格也经历了从学生时代的模仿与学习,再到青年时期对“复风格”早期的实验,最后形成自己独有风格的过程。他的音乐地位无论是在当代俄罗斯作曲家之中还是在俄罗斯人民的心中都是最高的,无可替代的。  施尼特凯的《弦乐三重奏》创作于1985年,是受维也纳的阿尔班·贝尔格基金会之邀,为纪念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诞辰一百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于当年六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1985年是作曲家创作精力最旺盛的一年,也是作曲家“复风格”创作成熟的时期,同年有五部作品同时上演。与其他四部作品相比,《弦乐三重奏》是这些当中乐器数量最少,乐章最短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中在听觉上没有几乎没有“复风格”的痕迹,这更像是一部向前看的作品。这部作品最为成功和特殊之处是作曲家探寻使用了最为简洁的主题材料和强烈的和声进行,整个作品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对原始材料的变奏组成的,作曲家使用了主题动机、调性和声、十二音技法和线性对位陈述方式。作品深层次的体现了作曲家基于德国和俄罗斯两种文化的背景影响之下的“复风格”音乐语言一一比贝尔格的无调性的12音音乐融合了更多的肖斯塔科维奇式的浪漫主义风格,这部作品保持了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所暗含的悲观和绝望。  目前,国内外音乐界对施尼特凯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还没有对《弦乐三重奏》的创作技法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本文以施尼特凯的《弦乐三重奏》为研究对象,运用音乐分析学,音乐史学等相关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作品所体现出的技术特点进行力图全面的分析,共分四章。第一章从音乐史学角度出发,首先对施尼特凯的创作分期进行梳理,然后对作品的概况进行全方面的介绍。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作品文本的分析研究。第二章从音高组织手法角度出发,通过主题动机、调性和声、自由十二音和线性对位陈述四个方面对作品的创作技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分析基础之上,对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最后一章是在之前三章的基础上,也是本文主要创新点,本章结合对“复风格”创作技法的梳理研究,总结出这部作品的与作曲家以往的作品不同,作曲家没有直接引用或者改写其他的作品,而是模仿了两位前辈作曲家一肖斯塔科维奇和贝尔格一的创作模式,体现出了更高层次的“复风格”特点。  本文旨在研究《弦乐三重奏》的创作技法为基础,梳理作曲家“复风格”脉络,更深层次的对施尼特凯晚期风格技法的风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全面的了解;同时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大家了解俄罗斯现代音乐提供一个桥梁,给大家一个更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最后希望通过本文更深入的探寻作曲家的内心世界,更加清晰的掌握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为今后国内作曲和理论界提供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激浪派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现在欧美的松散的国际性艺术组织。激浪派的作品可谓是包罗万象,涉及到了艺术的许多门类,虽然激浪派的作品包罗万象,但激浪派的思想还是基本一致的
本篇论文主要是从装饰的角度对楚国青铜器中典型的龙纹装饰进行研究,概述楚国青铜器纹饰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装饰特征,同时阐明其相应的文化背景,分析楚人的审美价值观,了解到楚
自摄影术的发明以来,照片图像就被绘画广泛采用。如今,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数码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快速传播,图像时代已经到来。版画在这场图像时代的影响下,不断
时至今日,凸版画艺术剔除了它曾经背负的宗教政治意义,摆脱了附庸品的地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凸版画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多元化是任何事物发
本文通过对高铁CRH2型动车组逆变器的运行状态及故障进行研究,构建适当的故障诊断模型,从而为动车组逆变器故障诊断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傩(nuo),中国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是中国古人驱鬼除疫的一种巫术礼仪,是古代人卫生防疫的幻想产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傩至今还对黑龙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期刊
莫扎特作为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创作了多种音乐体裁类型的作品。本文主要探究的是他声乐作品中的“音乐会咏叹调”。并通过他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去梳理整个音乐
期刊
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电能计量设备的智能化进步,智能电表被逐渐应用于电力系统,发挥着主要的电能计量功能,智能电表实际使用中能够发挥多种功能,而且能深入有效地控制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