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与前哨淋巴结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征象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相关性研究

来源 :贵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与前哨淋巴结(SLN)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征象与Luminal型及非Luminal型乳腺癌的相关性,并探讨以上征象对Luminal型乳腺癌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乳腺癌的125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在手术前均已完成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及SLN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共计纳入研究的乳腺癌肿块125个、前哨淋巴结125枚。所有患者超声影像学资料均由我院超声科提供,免疫组化结果及病理资料由病理科提供且资料完整。分析纳入研究的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肿块直径、形态、边缘毛刺、边缘微分叶、边缘成角、后方回声衰减、后方回声增强、微钙化、血流分级)、SLN常规超声征象(SLN形态、淋巴门、淋巴结血流)及SLN超声造影征象(增强模式、造影后范围、造影后边界)。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乳腺癌分子分型分为Luminal型(72例)与非Luminal型(53例)。使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及Fish精确概率法分析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及SLN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征象的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对Luminal型乳腺癌有独立预测作用的超声征象,通过单一征象与联合征象诊断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乳腺癌的结果与免疫组化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单一征象与联合征象的诊断效能,绘制单一征象与联合征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通过对比单一征象与联合征象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探讨单一征象与联合征象对Luminal型乳腺癌的预测价值。结果:(1)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在组织学分级上比较,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组织学Ⅰ级比例分别为9.7%(7/72)、1.9%(1/53),组织学Ⅱ级比例分别为77.8%(56/72)、52.8%(28/53),组织学Ⅲ级比例分别为12.5%(9/72)、45.3%(24/53),两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20,P<0.001)。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患者在病理细胞学类型、SLN转移情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单因素分析中,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在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肿块直径、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乳腺癌SLN超声造影征象(增强模式)中比较,两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24,24.332,11.722,9.296,P<0.05),而Luminal型与非Luminal型在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形态、边缘微分叶、边缘成角、后方回声增强、微钙化、血流分级)、SLN常规超声征象(SLN形态、淋巴门、淋巴结血流)及SLN超声造影征象(造影后范围、造影后边界)中比较,两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多因素分析中,肿块直径、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SLN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多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块直径>2cm相比,肿块直径≤2cm的肿块诊断为Luminal型乳腺癌是肿块直径>2cm的3.723倍(OR:3.723,95%CI:1.439~9.633);与边缘无毛刺相比,边缘有毛刺的肿块诊断为Luminal型乳腺癌是边缘无毛刺的9.033倍(OR:9.033,95%CI:3.440~23.720);与后方回声无衰减相比,后方回声衰减的肿块诊断为Luminal型乳腺癌是后方回声无衰减的5.798倍(OR:5.798,95%CI:2.103~15.986);与SLN超声造影均匀增强模式相比,SLN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均匀增强或无增强模式的肿块诊断为Luminal型乳腺癌是SLN超声造影表现为均匀增强模式肿块的4.340倍(OR:4.340,95%CI:1.674~11.251)。(4)通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常规超声征象(肿块直径、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SLN超声造影征象(增强模式)与Luminal型及非Luminal型乳腺癌具有相关性,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肿块直径≤2cm、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SLN超声造影征象(不均匀增强或无增强模式)是Luminal型乳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5)四项超声征象联合(肿块直径、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SLN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诊断Luminal型乳腺癌ROC曲线的AUC最大,四项超声征象联合高于单一征象及三项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联合(肿块直径、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诊断Luminal型乳腺癌ROC曲线的AUC。结论:(1)Luminal型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多表现为肿块直径≤2cm、边缘有毛刺及后方回声有衰减,SLN超声造影多为不均匀增强或无增强模式;非Luminal型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多表现为肿块直径>2cm,边缘无毛刺及后方回声无衰减,SLN超声造影多为均匀增强模式。(2)乳腺癌超声征象(肿块直径≤2cm、边缘有毛刺、后方回声衰减)、SLN超声造影征象(不均匀增强或无增强模式)是Luminal型乳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与Luminal型乳腺癌呈正相关。(3)SLN超声造影征象(不均匀增强或无增强模式)联合乳腺癌肿块常规超声征象(肿块直径、边缘毛刺、后方回声衰减)对诊断Luminal型乳腺癌具有一定价值。
其他文献
伴随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技进步的增强,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和城市用地问题,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覆土建筑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逐渐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原始覆土建筑形式本就是人类利用劳动经验和智慧取自自然的成果,在满足建筑生态功能的同时,又可以更好地融合自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型材料的兴起,现代覆土建筑保留了节能节地、自然生态的功能效应,逐步演变成更多样更现代的艺术形式
学位
<正>水草的养护是养蟹技术的核心,蟹农们的水草养护技术正逐年提升,为河蟹高产稳产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2022年水草过早衰败的蟹塘比往年增加了不少,有部分蟹塘5月就没有了水草,反复补种都不能存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笔者将2022年的调研结果总结如下。一、除草剂对水草的影响2022年3-8月间笔者走访了苏州、泰州、盐城、扬州、淮安的蟹农共72位。
期刊
目的:初步筛选肿瘤酸性微环境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分子靶点,为临床上基于重塑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前期理论依据。方法:1.巨噬细胞的鉴定: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及CD11b+细胞的表达量;2.肿瘤酸性微环境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将巨噬细胞分为3组,分别用p H7.3(0m M)、p H6.5、20m M浓度乳酸的条件培养基处理24h。收集细胞,RT-PC
学位
目的:了解不同时间点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FAK、p-FAK、Pyk2、p-Pyk2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FAK/Pyk2在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上皮细胞标志性蛋白角蛋白CK-18、钙黏蛋白(E-cadherin)和间质细胞标志性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鉴定所培养细胞为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2.细胞传代
学位
所城里传统民居是烟台城市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的深厚、空间肌理的独特、街巷空间的完整保留、建筑实用且质朴的风格,均代表了烟台多数具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城里传统民居建筑被年久失修、人为破坏等问题的不当处理而困扰。2006年,烟台所城里这座拥有600余年的历史老城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伴随着政府对所城里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视,维护传统民居的重要性在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逐渐被认
学位
目的:总结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合并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合并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病例,并搜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Pub Med数据库回顾关于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将病例资料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表现、
学位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模式总承包自引入我国以来,在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最初的的石油化工行业,到核电行业,从2003年开始,逐步在建筑行业崭露头角,而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发展和建筑工程行业管理各方思想认知的不断提升,EPC总承包在工程领域运用日渐广泛,根据2015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显示,工程总承包完成合同额达到1.3万亿元,较20
学位
报纸
中国职官考核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从萌芽、形成、变革到趋向成熟,真实反映了不同阶级的政治取向、阶级立场,并紧紧围绕政权这一中心渐次展开。俯瞰逾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浩瀚历史长河,宋朝长期受到周边众少数民族政权竞相环伺和屡次挤压,而北宋、南宋相继统治合时长达320年,是秦以来统治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之一,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取得了极其重要的发展成就,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影响深远。这
学位
目的:泌尿系结石成因较为复杂,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既往大量研究指出与氧化应激及其引起炎症反应关系密切。而氧化应激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基因多态性(GSTT1、GSTM1、GSTP1)联系密切,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氧化应激与GSTM1及GSTT1基因缺失型导致的无酶活性对引起的机体疾病具有密切相关性,GSTP1变异基因型较野生型解毒、抗氧化酶活性较低。本研究旨在探讨GSTs基因多态性通过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