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近年文献资料的检索结果显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可从中西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气血受阻,经行不畅。有因实而‘不通则痛”,有因虚而“不荣则痛”,根据不同病因而产生辨证治疗、专方验方等不同的治法。西医则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除体质、精神因素外,主要与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内前列腺素含量过高有关。因此治疗上着重于降低血中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催产素等水平,抑制子宫收缩,一般起效快捷,但疗效难以持久,且由于易引起内分泌失调,若长期服用的话还容易引起赖药性,对患者产生不便。这使得非药物的治疗痛经的有效方法具有了潜在价值。针灸相关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但是迄今为止,尚没有循证医学严格评价证据表明针灸相关疗法治疗痛经的这些优势,因此这一研究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针灸相关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系统评价目的:评价针灸相关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探讨针灸穴位效应的特异性。研究的检索:Cochrane图书馆CENTRAL资料库2006年第4期、MEDLINE、EMBASE、CNKI、CBM、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各相关杂志及参考文献。纳入标准:干预措施为针刺、艾灸、电针、穴位注射、穴位按压、拔罐等穴位刺激方法,对照干预包括不干预,安慰针或穴位按压,止痛药物,中药(包括成药和辨证论治汤药)及心理治疗,治疗选穴、实施手法、针刺深度、得气与否、介入时问、疗程、治疗频次、留针时间、针具材料均不限;有无随访,是否采用盲法不限。资料提取与分析:两名评价人员独立提取资料。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评估的要点包括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安慰对照、意向性分析和随访6方面,分为A、B、C三个等级。数据采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4.2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篇纳入文献试验设计均为平行对照试验,包括了30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和2个半随机对照试验(CCT)报告了3910名原发性痛经患者被分配到接受针灸疗法或对照组治疗。其中A级的试验0篇,B级试验6篇,C级26篇。其中针刺VS对照组21篇;穴位按压(包括体穴和耳穴按压)VS对照7篇;穴位注射VS止痛药物1篇;灸法VS对照组3篇。数据分析显示针灸相关疗法与对照组疗效优劣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1篇高质量的小样本试验显示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对照组及空白组(安慰针组:WMD-0.57,95%CI[-0.76,-0.38],P<0.00001;空白组1:WMD-0.19,95%CI[-0.37,-0.01],P=0.04;空白组2:WMD-1.04,95%CI[-1.28,-0.80],P<0.00001)。结论:由于存在普遍低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偏倚以及样本量偏小,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以及穴位特异性是否存在,今后亟待严格的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电针三阴交及非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初步临床观察目的:以原发性痛经为研究病种,对穴位效应特异性研究的方法进行预试验,同时寻找与三阴交疗效差异最大的非穴。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例。分别为三阴交组、阴市水平非穴组、悬钟水平非穴组、支沟水平非穴组、手五里水平非穴组。于痛经开始第一天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观察指标为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②临床症状评分:Retrospective Symptom Scale,RSS。观察时间点主要包括针刺前、留针5min、留针1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30min。结论:第一次针刺后各穴RSS差值比并无统计学意义。从VAS疼痛量表的统计结果来看,各穴位的疗效优劣有一定的趋势。针刺5min及10min时,效果最好的穴为三阴交,其次依次为阴市水平非穴、手五里水平非穴、支沟水平非穴、悬钟水平非穴。讨论:本次试验因样本量太少,无统计学差异,故各穴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还需依靠以后将要进行的大样本试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