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高速铁路车-网耦合系统谐振不稳定机理分析与抑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气化高速铁路的交通运输体系占比逐年升高,这为加速构建碳中和电力网络体系贡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比例接入牵引供电网的变流器的电力电子变换作用,车-网耦合系统的可控性与能量传输的优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这也提高了车-网耦合系统的交互失稳的风险。一直以来,人们侧重于研究交互失稳的低频振荡故障,但考虑谐振不稳定现象的研究文献则较少,从而阻碍了其在复杂实际工况中长期稳定运营的保障,其所导致的故障与损失制约了电气化高速铁路的普及。因此,本文内容研究电气化高速铁路车-网耦合系统谐振不稳定机理与抑制策略。首先,对所必要的谐波传递函数法基本理论进行了说明,然后简要介绍了牵引供电网系统、高速列车及车网耦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考虑到现存的文献关于车侧变流器的阻抗模型缺乏在高频段适用的能力,充分结合实际变流器中的频率耦合特性和控制器中非线性环节的特性,利用线性周期时变理论框架对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网和网侧变流器进行了精确的谐波域阻抗建模。并对比分析了非线性环节即模数采样环节与脉宽调制环节对于阻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未考虑其作用更容易在高频范围内误判系统失稳。最后,所建模型通过与阻抗扫频测量方式获得其谐波域阻抗比较,确定所建谐波域阻抗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奠定了分析电气化高速铁路车-网耦合系统谐振不稳定机理和设计失稳抑制策略的基础。然后,基于所建谐波域阻抗模型分析了电气化高速铁路车-网耦合系统谐振不稳定机理。本章首先简要分析了车-网耦合系统谐振稳定性的阻抗分析原理,然后依据数学的矩阵变换将本文所建谐波域阻抗模型简单地转换成等效单输入单输出阻抗模型,既保留所建阻抗模型的准确度,又使分析与测量过程简单有效。仿真扫频结果说明了其模型的准确性并对比阐述了不同文献的阻抗模型特性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利用所推导的等效单输入单输出阻抗模型对该系统中存在的多种参量对系统稳定产生的作用趋势进行分析与总结,其谐振不稳定机理分析的准确性由仿真验证与稳定判定的一致性证明,并以此作为依据而提出实际工程建设与运营的提议,而且为谐振失稳抑制策略提供了思路。最后,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了失稳抑制研究:第一种方法是提出了考虑控制参数优化的失稳抑制方法,该设计结果在设计阶段无法改变控制的情况下,只依靠调参尽可能地支撑供电网侧阻抗大范围的系统稳定运营。其方法一开始考虑延时的影响下设计电流补偿器的参数、直流侧电压外环补偿器的参数,其次综合供电网强度、锁相环补偿器的参数和系统稳定裕度等因素设计保证在一定网侧强度范围内保持稳定运行的控制参数,结果表明了控制参数优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考虑控制参数优化的失稳抑制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第二种方法利用频域无源性理论提出了基于阻抗的无源性增强的失稳抑制方法,可以解决由于系统延时存在导致电流内环和锁相环外环互相耦合从而影响系统交互稳定性的问题。所提出的无源增强的失稳抑制控制可以在无法得知网侧信息和不用引入复杂繁琐的新控制框架的情况下,仅通过简单的开环前馈补偿便能解耦电流内环和锁相环外环,重新塑造车侧阻抗的无源特性,从而确保了车-网耦合交互系统的安全运营。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基于阻抗的无源性增强的失稳抑制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建立相对应的小功率实物模块,进一步验证了所提谐振失稳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飞速发展,传统牵引供电系统中的机车过分相问题和以负序为主的电能质量问题与铁路安全、高效运行的矛盾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同相供电技术应运而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铁路长大坡道区段大量的列车再生制动能量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且铁路穿越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沿线光伏利用率低,将光伏发电系统以及混合储能系统接入同相供电潮流控制器直流环节来吸收再生制动能量并削减牵引负荷,可以进一步降低牵引供电系
轴箱轴承作为动车组走行部中的核心旋转件之一,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动车组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高速重载工况下,由于轴箱轴承长期受到复杂而强烈的轮轨激扰影响,其滚动体和内外圈容易发生故障。振动信号对轴承故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受到振动传递路径和轴箱自身结构的影响,轴箱表面不同位置测点对轴承故障的感知能力具有差异。此外,复杂的轮轨激扰会对故障引起的脉冲响应产生较大影响,增大轴承的故障诊断难度。针对以上问
随着能源变革的深入,绿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与装机容量日益上升,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先头军风电并网量的提升给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方面带来了直接地冲击。由于风电机组内部存在逆变结构,其转子转速与系统频率相互解耦,其不具备类似于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响应能力,无法在系统出现功率变化时通过改变转子转速来延缓频率波动。同时由于风电组多采用最大功率跟踪运行(Max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其
随着对图像分类算法的深入研究和硬件设施的快速发展,使得深度学习及相关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在农、林、渔、牧、畜等各个行业也基本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图像识别与分类技术作为新时代智能化的基石,吸引了大量学者对图像分类进行研究。卷积神经网络是实现图像分类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经典的VGG-Net应用于小数据集存在网络
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技术可以提高开关电源的功率因数,减小对电网造成的谐波污染,因此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隔离型单级PFC变换器,相较于传统两级式PFC变换器,通过单级变换器即可实现功率因数校正、低电压输出和电气隔离,具有器件少、结构简单、效率高等优点。而反激PFC变换器,作为一种典型的隔离型单级PFC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常受到功率等级的限制。因此,
轮对作为铁路列车的核心部件,其健康状态对列车运行安全至关重要。轮对长时间处于恶劣的工况中,持续承受交变载荷的影响,极易萌发疲劳裂纹等故障。若不及时发现和排除轮对裂纹故障,持续的裂纹扩展可能会导致车轴断裂,威胁列车的安全运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列车的运行过程中,开展轮对裂纹等故障的在线检测,实现轮对故障类型的诊断和裂纹参数的定量识别,对提高铁路列车的安全性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某动车轮对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伴随有严重的慢性滑膜炎症和细胞浸润的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患者的关节会出现肿胀、软骨损伤、间隙变窄以及关节功能障碍,严重时会造成不可逆的残疾。目前针对RA的治疗方案主要以延缓疾病进程和减少关节炎症为主。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发展,通过纳米载体负载药物,将其递送至炎症部位发挥疗效已经成为治疗RA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纳米载体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业务和用户数量迅速增加,现代互联网的应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网络流量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相比于传统互联网流量,现代互联网包含了更多即时通信和音视频流量。网络应用方式及用户参与行为的变化,导致现代互联网流量特性与传统流量特性有所不同,这对网络流量监管和网络管理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现代互联网流量为研究对象,进行流量特性分析和流量建模,在此基础
Al-Cu合金具有良好的高低温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制造与装备等领域。Cu含量对Al-Cu合金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对Cu含量在5%以内的Al-Cu合金研究较多,而对于Cu含量超过10%的研究则鲜有报道,但是Cu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Al-Cu合金的高温强度和耐磨性能,因此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高含Cu含量对Al-Cu合金拉伸性能及磨损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比研究了液态压铸和流变
随着化石燃料的减少,全球掀起了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转换技术的研究热潮。在燃料电池和锌空气电池领域中,正极催化剂材料的催化活性、寿命以及成本成为了限制储能装置发展的瓶颈。通常电池正极采用的主要是贵金属铂基催化剂,但高昂的价格、易中毒、循环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大面积商业应用。因此,研究开发成本低、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较高的催化剂以取代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富含缺陷和含氧官能团且易于锚定和负载金属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