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受体激动剂对膀胱癌循环肿瘤细胞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国是全世界肿瘤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肿瘤将给我们的国家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能够影响肿瘤的生长、复发和转移。然而,阿片类药物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和潜在机制目前仍存在诸多疑惑和争议。目的:在细胞及动物模型水平探讨阿片类药物是否能够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以及是否会促进膀胱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和循环肿瘤细胞(CTC)形成。通过本研究,进一步了解阿片类药物是否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和形成CTC来加速肿瘤转移。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原位膀胱癌小鼠模型、皮下瘤小鼠模型和血行转移小鼠模型进行吗啡处理,探讨吗啡对于CTCs及转移灶形成的影响。不同小鼠模型采用对应的造模及药物处理方式,然后在规定时间节点处死小鼠,并心尖取全血用于CTCs检测(血行转移模型除外),取膀胱、肺和肝脏用于转移灶数量、转移率统计。第二部分:通过全转录组基因测序探讨经过吗啡处理的膀胱癌细胞所发生的通路改变;通过F-actin骨架蛋白染色、活细胞工作站延时摄影,以及扫描电镜技术来证明MB49和T24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通过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来证明MB49和T24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ting、QPCR、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经过吗啡处理的膀胱癌细胞的上皮分子(Ecadherin和CK-19)、间质分子(N-cadherin,Vimentin)及相关转录因子(Slug)表达的变化。第三部分:在体外细胞实验,通过sh RNA抑制Slug基因表达,检测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侵袭迁移能力和上皮及间质分子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膀胱癌皮下瘤模型实验结果提示,吗啡处理不会促进肿瘤生长,但是吗啡处理组上皮型CTC数量显著增加。膀胱癌原位模型实验结果提示,经过吗啡处理的小鼠成瘤率显著增加,CTC数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但两组肺转移率无差异;血行转移模型结果提示经过吗啡处理的小鼠更早发生肿瘤转移,而小鼠的总体生存率也显著更低。第二部分:全转录组基因测序结果提示多条涉及细胞骨架、细胞侵袭迁移及EMT通路发生显著改变;F-actin骨架蛋白染色等试验结果也表面经过吗啡处理的膀胱癌细胞发生显著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QPCR、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也表明EMT相关蛋白发生明显变化。第三部分: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经过吗啡处理的膀胱癌细胞中PI3K-AKT-Slug信号通路被显著激活,而敲减Slug基因表达后EMT过程发生逆转,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大大下降。结论: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上调转录因子Slug表达,增加膀胱癌细胞发生EMT过程,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入血和CTCs形成,加速膀胱癌的转移。背景:麻醉方法是否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尚存争议。目的:为了比较全身麻醉(GA)和局部麻醉(LA)对进行选择性热消融(TA)手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影响,设计并实施了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GA或LA下接受择期TA手术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生存分析用于确定麻醉方法对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倾向得分匹配(PSM)用于最小化GA组和LA组之间的偏差结果:总共有244例GA患者和245例LA患者符合分析条件。PSM后,每组还剩下178名患者。在配对组中,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P=0.011)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P=0.002),与LA相比,GA的复发率明显更高。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还显示,与LA组相比,GA的死亡风险比(HR)为1.746(P=0.036)结论:与LA下进行TA手术的HCC患者相比,GA与TA术后RFS和OS降低有关。探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这些患者癌症预后的影响的前瞻性试验是必要的。
其他文献
全身PET扫描系统的出现给PET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探测器时间分辨率的提升也使得PET图像质量有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给PET制造和图像重建带来了以下挑战:(1)PET系统响应线数量会随着PET系统轴向视野增加呈平方倍数增加,导致使用现有的基于射线遍历的重建算法进行长轴PET图像重建非常耗时。(2)TOF(Time-of-Flight)信息的引入使PET重建计算量增加,内存消耗增加,而且随着时
2020年中央提出了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阐释“新发展格局”对国土空间范畴的城市发展的意义,即:城市的发展模式均内生于其发展条件,因而“新格局”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将催生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内/外循环的视角,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做了回顾,解析了促进参与“外循环”的相关政策和“提振内需”的“内循环”政策导向。探讨城市发展趋势,包括城市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四肢小关节,随着疾病发展,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其中ILD是最常见的关节外改变。RA患者中有2%~10%可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1];近年来RA的总体死亡率有所下降
目的:设计一种口内探头并探讨口内超声检查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和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我科设计的口内超声探头检查OLK患者18例,观察黏膜二维表现并用Qontraxt定量分析测量黏膜表层相对回声强度,应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另用口内超声于术前测量20例OSC
目的:分析膝关节MRI定量指标评估ACL损伤模式的价值,探索其与膝关节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在正常成人志愿者及ACL损伤(部分或完全撕裂)患者的常规序列及3D-DESS序列MRI图像上测量相关定量指标。记录扫描时间以及扫描当天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比较组间、组内各指标*(α角、ATT、FTA、BCW、MCW、LCW、NW、NWI、NWA)并分析各指标与体格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ACL损伤
目的:探究应激性血糖升高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30天死亡的预测价值,比较入院即刻血糖、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血糖间隙(ΔBG)对AHF患者入院后30天死亡的预后价值大小,并在非糖尿病(non-DM)及糖尿病(DM)组间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月在急诊科就诊的AHF患者457例,记录入院即刻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临床资料,分别用数学模型计算SH
目的:探索NF1患者中的突变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新的致病基因,及其在疾病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1.收集2016.9月-2018.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122例,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NF1、NF2、SPRED1的基因突变位点,并通过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家系情况,进行基因-表现型的关联分析。2.通过NF1相关的基因表达数据集(G
研究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而其中绝大多数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如何早期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甲状腺癌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临床实践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已被用来协助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治。本课题拟以该科学问题为切入点,探讨能够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共同影响甲状
研究背景: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消化系统中发病率第5位,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数约5万例。临床上对于胆囊癌的治疗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但由于该病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发现较晚,发现时常伴局部及远端转移,随后病情发展迅速,预后极差,因此针对胆囊癌的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逐渐成为胆囊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化疗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