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研究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人居环境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形态人居环境的形成,如拟态人居环境。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人居环境已不仅是现实世界的人居环境,还衍生出了拟态环境下的人居环境,需要对不同形态的人居环境进行研究才能解释当前复杂的人地关系。随着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其特征之一,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成渝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城市群、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区域备受各领域关注,2021年10月20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因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对成渝城市群现实人居环境与拟态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以成渝城市群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19年统计面板数据与百度指数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2011-2019年间的城市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的状况进行探讨。首先,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拟态环境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交通讯、娱乐影音、生活出行等五个方面构建拟态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人类、居住、环境等五大系统构建现实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分别计算出2011-2019年成渝城市群城市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其次,根据计算的综合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借助Arc GIS、IBM SPSS等软件,从时空视角剖析成渝城市群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的耦合特征与协调关系,并利用变异系数法、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成渝城市群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最后,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在成渝城市群城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人居环境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可行的建议。研究表明:(1)2011-2019年期间,成渝城市群拟态人居环境在时序特征上,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发展趋势,其中成都市和重庆市大幅领先,其余城市发展趋势和综合得分均差异不大;空间分异上,成渝城市群拟态人居环境得分呈现明显的“双核”空间分布格局。(2)研究期内,现实人居环境在时序特征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11-2014年现实人居环境发展平缓阶段;2014-2017年迅速上升阶段;2017-2019年缓慢上升阶段;空间分异上,现实人居环境得分呈现出“以成都平原为首”的空间分布特征。(3)2011-2019年期间,成渝城市群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在时序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1-2015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2015-2019年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稳。空间分异上,耦合度呈现出“双核—连片”的空间格局。(4)研究期内,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协调度在时序特征上呈现平稳增长的发展趋势,整体协调等级由2011年的中度失调等级到2013年的轻度失调等级,再到2014年的濒临失调等级,最终保持在濒临失调状态;空间分异上,协调度呈现明显的“核心极化”空间特征。(5)社会系统是拟态与现实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主导性驱动力,支撑系统是协调发展前提性驱动力,生活出行系统是协调发展的激发性驱动力,社交通讯系统是协调发展的媒介性驱动力。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于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的改善应做到:拟态人居环境与现实人居环境并行,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兼顾,发展与协调同步。
其他文献
思维导图作为有效的教学使用工具,能够清晰呈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开拓学生思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思维导图在教育界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且获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思维导图在很多乡村初中学校并不常见,甚至很多学生对其闻所未闻。当前乡村初中地理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足,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单一,学生的地理学习
学位
新时期的地理教学要求组建相应的地理课程资源,将地方性地理课程资源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有利于丰富地理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为一线初中地理教学提供教学参考,增强教师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及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以达州市为例,调查了地方性地理课程资源应用现状及问题;结合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归类整理了达州市初中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并设计教学案例付诸实践。通过研究获得
学位
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第 126 条规定了民事申请复查制度,并规定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进行初核。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的初核办案,主要包括接收、初核、释法说理等环节。接收环节需要明确申请复查的对象、申请人范围、申请复查的有限性、申请人需提交的材料,初核环节需要明确初核对象和重点、初核方式、初核报告(表)的制作、移送复查条件、决定不予复查、中止审查和终结审查、案卷的归档,释法说理环节需要明确
期刊
课程实施的根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互动可以同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学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过程。这里的统一本质是指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动态的。通过师生之间多方面的互动,教师和学生可以达到一个高效的互动水平。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但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些教
学位
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人类生产活动,如何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是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干热河谷区域,干湿季气候具有显著差异,干季干旱少雨,湿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使得当地的土壤侵蚀问题严重。人工边坡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极易发生沟蚀现象,为探明其侵蚀沟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测量和实验室分析法获取研究区域内人工边坡侵蚀沟形态特征与岩土理化性质相关数据,基于回归相关等数据处理方法,重点研究了人工
学位
在丘陵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较大,道路修建及城市建设使城区周边形成了大量的陡峭、高大的边坡,导致人工边坡地貌大量存在,并且因开挖形成的时间不同,其坡地演化处于不同的阶段,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坡地地貌形态。在南充市周边的人工边坡地貌发育演化过程中,发现坡面植物群落随着演化的进行沿某一砂岩层生长,而其他泥岩层没有分布的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分布层面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其坡面形态发生微小的变化,
学位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少,山区分布面积广、坡耕地面积比重大、生产耕作条件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析出成为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为了进一步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从撂荒地空间格局时空变化和撂荒地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对撂荒地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选取兼顾低山和丘陵区的四川省阆中市撂荒地时空格局变化情况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19年
学位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加深入,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性逐渐突显。宜宾市是川南低山丘陵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江经济上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宜宾市产业发展迅速,城镇面积迅速扩张,人地矛盾逐渐加剧。鉴于此,本文以宜宾市为例,首先分析了宜宾市198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借助PLUS模型查清了研究区土地类型变化的驱
学位
2021年《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在司法解释层面首次确立了民事复查制度。民事复查制度实行一年来,民事检察部门在办案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有诸多不确定的实务问题。民事检察部门要遵循立法原意,准确理解民事复查制度中受案条件把握、审查与初核工作衔接、申请复查情形甄别、依职权复查程序启动、审查程序适用、结案处理方式、息诉息访等关键性内容,强化能动履职和协同履职,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民事复查工作高质量发
期刊
推动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基于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与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与互动关系。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均有所提高,耦合协调度也呈上升态势;从空间聚集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莫兰指数呈“M”型的正向分布,基本呈现“低—低”聚集的空间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