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史上,日本一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崇拜和反感构成了当时的中国人对日本的基本态度和情感走向。一方面,日本成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榜样和桥梁;另一方面,日本侵略中国的恶劣行径激起了中国人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抗。随着侵略的加剧,反感的情绪逐渐占了上风。复杂的社会现实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中对于日本的书写与想象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存在。   郁达夫与日本的复杂关系,使得他笔下的日本,作为一个地域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他者”,呈现出复杂、多重和分裂的特点。日本形象是以“文化崇拜”和“文化反感”交织而成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为先在经验来进行创作的。它处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极的张力之间,具体呈现为乌托邦色彩浓厚的“海外仙境”、吞噬爱情的“温柔陷阱”和让人饱受屈辱的“人间地狱”;同时,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对立关系中生成的日本形象,从郁达夫的文化心理上来看,既是“异乡”又是“故乡”。这是一个郁达夫式的二重对立的日本想象。矛盾的两极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日本形象的深层意义,并不单纯在于这一形象本身,而是在于郁达夫从社会集体想象物以及自己的固有经验和文化结构出发,在“中国的旧经验”和“日本的新体验”的对比中形成的对于日本的印象。因而,形象学角度切入,研究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还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小说中的日本形象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衰弱落后的自我形象,有利于我们加强对于自身的认识;其次,有利于正确处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有利于营造“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使中国对日本的认识不再完全以自己的立场为出发点,这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性互动的作用。
其他文献
塞斯·诺特博姆是欧洲当代最卓越的作家之一,后现代作家、诗人A.S.拜厄特称他为“最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对非现实性问题尤为关注,如转瞬即逝的时间、飘忽不定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小说家威拉·凯瑟(Willa Cather,1883-1947)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死亡”这一主题,并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如何才能面对死亡
本篇论文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入手,借用了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等理论方法,分析了欧茨的小说《我带你去那儿》和《中年——浪漫之旅》,并参考了欧茨早期获得“国
一直以来,学者对杜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艺自由论辩”时期,他的作家身份未曾受到应有的关注。其实,杜衡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共创作3部短篇小说集《石榴花》、《怀乡集》、《
期刊
东山魁夷是日本二十世纪后期著名的风景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一生创作了十四部散文集,但却没有得到我国学界应有的重视。为了发掘画家东山魁夷被忽视的散文家身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节能已成为路灯建设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如何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降低电能消耗,节约照明设施的运行成本成为道路照明节能急需研究的一大课题。道路照明的现状据调查,我国小型
期刊
列维纳斯以研究“他者”著称,“他者”成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成为哲学主题的“他者”是不能被主题化的。这意味着言说“他者”存在着悖论,因为列维纳斯明白“哲学”只能在“自
王家新是继朦胧诗之后90年代诗坛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是这一时期诗学的领军人物,一个用灵魂来歌唱用生命来写作的诗人,可以说他是诗坛精神高地的奠基者,他用自己独特的王氏话语给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