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威廉·格纳齐诺的小说致力于描写作为观察主体的主人公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突显了主体的“觉知性”,在文本上则体现为意识流的“破碎性”。作者指出娱乐文化在无形中扼杀着现代人的主体性,无处不在的广告使人过度沉迷于物质消费,图像化的电视则使人渐渐丧失理性。作者着重描写了快餐店、办公室、咖啡馆等城市空间,表现出在拥挤憋闷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处于“目光失联”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纽带,人际关系淡漠,因而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格纳齐诺的小说致力于描写作为观察主体的主人公的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突显了主体的“觉知性”,在文本上则体现为意识流的“破碎性”。作者指出娱乐文化在无形中扼杀着现代人的主体性,无处不在的广告使人过度沉迷于物质消费,图像化的电视则使人渐渐丧失理性。作者着重描写了快餐店、办公室、咖啡馆等城市空间,表现出在拥挤憋闷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处于“目光失联”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纽带,人际关系淡漠,因而现代人感到孤独和恐惧,始终渴望从一个空间逃往另一个空间,始终处于颓废不安的状态。这些说明现代人的主体性处于消解的状态。
虽然格纳齐诺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现代人的颓废状态,但是他的最终目的并不在此。作者希望现代人能够重建主体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让笔下的人物进行了一系列整合主体性的努力,试图让主体从不完满、不协调、不充分的状态变得健康完满。整合主体性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选择直面童年的创伤记忆,忍耐痛苦的世俗生活,并在精神困境中奋起反抗。在整合的过程中,主体必然会经受挣扎,虽然这种挣扎最终未能使主体收获实际的自由和幸福,但是这种挣扎有益于主体性的重建,因而值得肯定。
作者对生命充满乐观精神,让主人公最终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意象、无忧无虑的儿童和自得其乐的成人那里获得启示,完成了主体性的重建,获得了新生。格纳齐诺的小说揭示出主体如果要改善自身存在状态,需要加强对于自然与儿童的观察,增强觉知意识和创造力,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内心,并通过不断的“镜像实践”来完成对于自我的确证。只有深入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才能为人生赋予意义。
其他文献
“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可见,实现自由才能够获得幸福。而艺术是使人美好、使人幸福的精神产物。因此,肯定艺术自由是增加人的幸福感,也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题中之义。同时艺术自由早已是一项法定权利,甚至被纳入宪法,成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因此,保障艺术自由是一件集人文关怀和法理意义的综合行为。 由于实现艺术自由存在诸多障碍,如权利冲突、道德制约以及法律限制等,对此,国家普遍采用事前的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老子》五千言的著作的产生,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宝库。《老子》是关于哲学、治国、处世、修身等方面的理论著作,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统治者与民众乃至强与弱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办法。其中《老子》中所反映的政治思想是老子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在我国古代传统行政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他的无为而治、民本、和谐的思想对中国行政管理影
本文对实地调查获取的大量语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分析的角度着眼于“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和语用),并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将运城方言介词分为前置词、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本文先对运城方言的介词系统进行全面描写与分析,并绘制出各类介词在运城内部的分布地图,总结运城方言各类介词的类型特征。然后重点探究有运城特色的几类介词,力求展现全运城介词的风貌。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先介绍了运城地理位置、行政区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的创作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作品形式变得新颖独特,大胆无拘;与此同时,文坛态势也在不断悄悄发生改变,呈现新的动态和景观,文坛以更宽广的视野,敞开胸襟,吸纳新的群体。其中最耀眼的是80后群体的崛起,以及他们自成一体的青春书写。80后的青春书写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80后女作家在新世纪初期相继登上文坛,她们的青春书写独具特色,成为文坛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即以80后女作家的
科幻小说肇始于西方,它在晚清时期以译作的身份进入并扎根中国,在这一时期内,结出了丰富的果实。然而,中国的科幻小说为何发生于晚清,它有何创作特征,此时期的作品怎样影响了此后的科幻小说创作,又为何在五四时期匆匆谢幕,本文希望能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回答,以探究科幻小说在中国发生时的面目。 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紧扣科幻小说的定义,在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以及晚清科幻小说的研究综述。第一章晚
纪大伟是台湾酷儿写作潮流中的代表作家,其独特的“酷儿科幻文学”通过将身份议题与幻想文体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另类的身份写作方式。在纪大伟的笔下,身份议题不单单是主体有关主体性的自我建构,或他者对于他者性的内在体察,它同时还是一种限制性的话语,迫使个体只能在既定的框架中寻求身份认同。就此而言,纪大伟认为,本质主义的身份认同既是对个体差异性的忽视,也从根本上阻碍了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想突破身份认同
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70后代表作家,石一枫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由个人经验化的青春絮语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切,深刻地呈现了当今社会种种现实困境和精神疑难,这种转变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了其对都市青年形象的塑造上。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石一枫早期青春絮语式怀旧写作的特点,这批作品基本是关于80后一代青年的青春成长故事,讲述“都市新顽主”式的青年主人公游离于都市的爱情理想、精神迷途上的自我寻找以及生活与精
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他研治《说文》三十年,不泥古人,独辟蹊径,成就突出。王筠在《说文》方面着述繁多,以《说文释例》最为着名,是其研治《说文》的精华之作。《说文释例》其中一项重大成就是利用大量金石材料研究字形结构和字形演变,为传统的“说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即着眼于《说文释例》(下文或省称《释例》)所引金文和石刻文字,探究古文字材料来源,并对《释例》引金石文字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深
作为瘟疫书写的代表之作,丹尼尔·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与加缪的《鼠疫》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看,文本具有历史性的特征,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对文本建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瘟疫年纪事》成书于1722年,时值法国马赛发生瘟疫之后两年。《鼠疫》出版于1947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奥兰城的禁闭状态是对孤岛法国的移置处理。加缪在《鼠疫》的篇首直接引用笛福瘟疫书写的句子,这体现出两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