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Apis mellifera L.)脑机接口的飞行控制神经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大部分昆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令人惊叹的飞行技巧,其高超的飞行机动性早已引起人们注意、探索并仿生飞行机理。传统的仿生——人造微型飞行器研究尽管已经发展几十年,却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有效载荷能力、飞行距离和速率等等。近几年来,一项新技术——昆虫-机器接口的发展有望解决人造微型飞行器所遇到的瓶颈。它通过建立微电子机械系统与昆虫神经系统或肌肉系统的相互融合,实现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而遥控昆虫自身的飞行运动。目前对昆虫-机器接口的研究已经在甲虫(Cotinis texana和Mecynorhina torquata)和飞蛾(Manduca sexta)上成功实现诱导飞行的起始和终止,以及调节振翅的幅度和频率。但是,以往研究都是从工程的角度注重昆虫-机器接口的建立方法和控制结果,而忽略了对其实现飞行控制的神经机理进行揭示。并且,以往研究采用的大脑电刺激部位仅仅包括两个感觉传入的初级处理脑区(视叶和触角叶),电极定位也缺乏精确度。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是真社会性昆虫,由于拥有丰富的行为和简单的大脑而被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生物,尤其是对社会行为、学习认知、飞行运动等的神经调控机理和脑功能的研究。本研究以蜜蜂为控制对象,通过建立一套精确定位多个脑区的技术方法和一套优化的脑神经电刺激方案,对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控制昆虫飞行的神经机理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内容和结果主要包括:(1)蜜蜂脑区定位方法研究。通过设计、组装和测试,建立了一套用于蜜蜂固定、电极植入和电刺激的装置系统,同时还确立了用于控制不同蜜蜂个体的头部固定方位的统一操作步骤。另外,通过对蜜蜂的大脑进行切片和测量,获得6个脑区的左右和前后方向定位数据;通过对脑表面进行解剖镜检和切片显微镜检,发现一些新的脑表面标志物。最后,结合这些脑表面标志物和定位数据,建立了一套新的脑区定位和电极植入方法。利用优化的电极解离方法对定位位点进行普鲁士蓝验证,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实现对蜜蜂7个脑区的精确定位。(2)电刺激参数的优化。选取蜜蜂大脑一侧的视小叶作为固定刺激位点,以刺激诱导的飞行起始成功率和诱导飞行的持续时间作为评价依据,分别对刺激脉冲的4个参数进行优化,包括刺激幅值、脉宽、频率和时长。获得的最优刺激参数是:幅值30μA、脉宽1 ms、频率200 Hz、时长0.3s。(3)不同脑区电刺激对飞行起始的诱导。使用优化后的最佳电刺激参数——频率200 Hz、脉宽1 ms(占空比40%)、时长0.3s,同时设置2个电流强度组——幅值10μA为低强度组,30μA为高强度组,对蜜蜂的不同脑区分别进行电刺激并比较刺激诱导的飞行起始成功率。结果显示,刺激电流强度明显影响飞行诱导的成功率;对于大部分脑区使用高强度电流刺激的效果比低强度电流刺激的效果好。不同脑区电刺激对蜜蜂飞行诱导的成功率不同,成功率按照α-lobe(或β-lobe)、椭球体、视小叶、视髓质和触角叶的顺序递减。其中,电刺激蘑菇体柄区(包括α-lobe和β-lobe)拥有最高的飞行诱导成功率(100%)。其次是中心复合体的椭球体,但是明显比蘑菇体柄区要求更高的刺激强度。对视叶的两个脑区——视小叶和视髓质进行电刺激,只能采用30μA的高强度电流才能诱导飞行起始(成功率分别是81%和43%)。某些脑区(触角叶和蘑菇体冠区)的电刺激甚至在高强度组也不能诱使飞行。而电刺激触角叶后方的咽下神经节却诱导17.5%(低强度组)和62%(高强度组)的蜜蜂起始飞行。(4)飞行诱导相关的神经递质或调质。通过向蜜蜂大脑表面滴注某种生物胺、生物胺受体抑制剂或乙酰胆碱溶液,人为操纵大脑中该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含量或作用过程,比较药物滴注前后电刺激蜜蜂α-lobe诱导的飞行成功率和飞行持续时间。结果显示,3种生物胺中只有章鱼胺影响飞行诱导,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操纵均没有对飞行诱导产生明显影响。添加章鱼胺能延长刺激诱导的飞行持续时间,提高诱导成功率;而添加章鱼胺的受体抑制剂缩短诱导的飞行持续时间,降低诱导成功率。另外,添加乙酰胆碱也对飞行诱导没有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了蜜蜂多个脑区的精确定位方法、诱导蜜蜂飞行的优化电刺激参数、不同脑区电刺激对飞行起始的诱导以及与飞行诱导相关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继续发展昆虫脑区的定位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证明除了视叶,还有其它几个脑区可以用于脑机接口控制昆虫的飞行。这些脑区中可能都存在一群神经元参与调控飞行起始,而这些中间神经元最终可能通过一群下行神经元到达胸部神经节并联系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同时,通过药物滴注实验,证明章鱼胺可能是介导脑机接口控制蜜蜂飞行的神经通路中重要的神经递质。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后续开展对蜜蜂机器人的神经电生理研究和完全揭示脑机接口的飞行控制神经机理。
其他文献
In this Ph.D dissertation,we investigated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finite group G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some given subgroups of G are embedded subgroups and supplemented subgroups.This dissertation
学位
包涵体蛋白如何在体外高效地重折叠复性是基因工程蛋白产业化过程的难点之一,特别是一些富含二硫键的重组蛋白的体外重折叠复性更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二硫键形成蛋白A (disulfide bond formation protein A, DsbA)是一种存在于大肠杆菌间周质的协助新生肽链正确折叠并形成正确二硫键配对的重要功能性蛋白质之一。本文以重组DsbA的发酵、纯化及其协助模型蛋白溶菌酶进行
In this thesis, I study the effect of randomness in 1-dimensional and 2-dimensional topo-logical system. In the 1-dimensional system, the topic is the effect of random partition on the entanglement sp
学位
表面裂纹是金属结构中的常见缺陷,广泛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管道、钢桥、海洋钻井平台、航空机械等金属结构中。尺寸较小时,表面裂纹对结构的承载力影响较小,但在环境与载荷的反复作用下容易发生扩展,并最终造成结构的破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甚至会造成重大灾难。因此,表面裂纹是金属结构中一个不可小视的安全隐患。为了减少或杜绝该类安全隐患,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含表面裂纹的钢结构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也是
学位
过去五十年超短激光脉冲技术进展很快,激光技术所提供的时间分辨率由微秒到达阿秒,提高了12个数量级。短至单个周期乃至亚周期的脉冲已可在实验室间接合成。然而对于单周期乃至亚周期激光脉冲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目前尚很欠缺,且已有的一些研究也存在物理基础不尽合理之处。这样亚周期、单周期、少周期脉冲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物理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亚周期脉冲光束解析表达式对亚周期、单周期、少周期激光脉冲
作为储能技术的一种,液流电池具有功率和能量可分别调控、充放电响应迅速、寿命较长等优势,这使其在新能源并网、电网削峰填谷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液流电池系统中,电解液在储罐和电堆之间循环流动,从而为液流电池的充放电提供反应物。液流电池中反应离子的传质过程主要包括电解液在流道结构中的流动、电解液在多孔电极中的流动以及反应离子的扩散和迁移。其中,流道结构会对电极中电解液流速分布和反应离子浓度分布产生
含金属沉积物是海底热液活动的产物之一,由热液成因的含金属矿物与远洋沉积物混合沉积而成。由于含金属沉积物携带了热液的源区和热液循环的动力学信息,对其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于重建热液活动的历史、位置、强度和演化至关重要。对远轴深海沉积物中热液成因矿物的识别能为隐伏热液矿床的勘探提供有效手段。卡尔斯伯格脊(简称卡脊)位于西北印度洋,是印度洋板块与索马里板块的构造边界。卡脊的扩张速率为22~32 mm/y
这些年来,拓扑绝缘体和自旋流以及相关材料的输运性质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发展,为相关电子器件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持,反过来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定义了介观系统的一些基本物理量,给出了二维纳米器件电导的微观解释,通过散射矩阵将其推广到紧束缚模型。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在考虑次近邻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利用紧束缚模型的格林函数,给出了石墨烯纳米带的局域电流图像,将局域电流的震荡和电导曲线的震荡联系起来,
自20世纪八十年代在二维电子气中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理论和实验发展,固体材料中的拓扑物性成为了新的研究前沿,并且先后发现并证实二维和三维的拓扑绝缘体、狄拉克半金属、外尔半金属和拓扑超导体等一系列拓扑材料。这其中,磷族化合物因为其非常大的磁电阻效应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再结合理论计算后发现,很多磷族化合物都具有非平庸的拓扑性质。结合过渡金属本身具有丰富的物性,我们研究并发现了在过渡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