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水上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格局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水系空间覆盖性良好,网状特征明显,且宽河道多,水面率达到20%以上,历史上依托水系展开的活动涵盖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丰富的水上文化景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过程,大湾区河涌湖泊等水系景观显著萎缩,路桥网络体系急速成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及生活方式,导致了水上文化景观的消逝,亟待恢复振兴。研究为把握遗产保护、旅游发展、碧道建设等发展战略和机遇,凸显与保护地域文化特色,紧扣水上文化景观这一研究对象,从景观格局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水上文化景观如何实现地域特色化发展。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水上文化景观进行全面的整理分类,整合基础资料架构,对不同地区典型水上文化景观历史及现况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空间适宜性分析对水上文化景观的景观格局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策略研究。水上文化景观涵盖面广,种类多样,研究其基本架构和保护与发展策略,为本领域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资料基础,也能为其系统的保护发展提供思路,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通过以下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分析相关研究进展,确定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章,从水上文化景观活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三种基本类型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水上文化景观的研究对象分类方式进行探讨,并分析不同类型划分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按照水文发展过程、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水上文化景观,分别对广州、大湾区东西片区和大湾区全域的典型水上文化景观进行历史发展和现状调查分析,挖掘水上文化景观在自然、文化和空间三个层面的水上文化景观特质;第四章,对物质类景观资源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合技术性分析对大湾区水上文化景观进行定量研究和评价,并依据结果分析现状问题及可行性;第五章,通过前文分析研究,从空间角度提出由线到网构建景观廊道和空间格局保护策略,从营造角度提出旅游线路和文旅活动的发展策略。
其他文献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功能性丰富多样的非编码RNA,在植物的开花生长、生殖发育、逆境胁迫响应、转录及表观遗传调控与修饰等的生物进程中显示出非凡的可塑性。植物花青素的合成除了受到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环境因子等的调节之外,lncRNA也影响调控花青素的合成积累,而关于lncRNA参与调控甘薯块根花青素合成积累的研究尚鲜少报道。本研究以两个不同甘薯品种即“徐紫薯3号”(XZS3,紫薯)和
学位
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生态功能的提升与生态产品的供给同等重要,探索融合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复合型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中生态网络的过分“自然化”倾向导致其社会功能被忽视,研究要素过于单一,对相关规划提供的支撑性不足,从而加剧了生态规划的被动性和弱势性。理论研究方面,生态网络的理论基础与建构方法均较为成熟。在理论基础上有“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连通性理论等;在建构方法上有
学位
农业农牧废弃物绿色低碳综合利用是实现农业农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畜禽废水的不当处理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次生危害,严重制约农牧业绿色高效生产,同时影响人居环境。传统畜禽废水处理工艺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及微生物厌氧发酵等,存在处理成本高、效率低、物质循环利用补充及能量释放不彻底等缺点。因此,建立畜禽废水高效处理工艺迫在眉睫。基于微藻培养的畜禽废水处理工艺具有碳-氮-磷同时减排及耦合微藻生物质制备的
学位
植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的变化能够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研究对象。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近年来重点发展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及都市连绵区,研究其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及相应影响因子,对于在大湾区科学进行大尺度景观规划、推动区域绿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及相应影响因
学位
游憩是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游憩需求增长和游憩活动多元化品质化的趋势下,利用游憩资源保障高质量游憩空间的有效供给,对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和提高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新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发展,为城市自组织和适应性规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试图利用游憩轨迹和游憩图像数据,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剖析城市游憩行为和空间感知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本研究以行为地理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逆境生态条件严重制约了小麦的生产。根系作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其生长状况决定着植物地上部的生物量。小麦作为禾谷类作物具有庞大的根系,对小麦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具有的重要影响及作用。通过解析根系的发育调控,改善根系结构,进而培育抗逆、稳产、广适的小麦品种,对确保我国粮食
学位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种植历史悠久,其籽粒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之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藜麦种质资源引进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研究的课题,但藜麦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且籽粒产量低,国内引种受到限制。而其幼苗与同科的菠菜一样可用作蔬菜,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维生素、营养及矿物质。截至目前,国内对菜用型藜
学位
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使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与土地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并且进行了迅速的产业积累。产业的集聚化、专业化逐渐突显,村级工业园这一具有珠三角发展特色的阶段产物形成,并且在珠三角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村级工业园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珠三角城镇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空间破碎和城市建成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更新迫在眉睫。首先,文章对珠三角村级工业园在空间分布、自然形态
学位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固定与矿化的影响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对于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外盆栽试验与室内培养试验进行,其中室外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还田[高粱秸秆还田(STP-S)、绿豆秸秆还田(STP-VA)和秸秆不还田(STP-N)]及其还田深度[0—10 cm(SRD10)、0—20 cm(S
学位
城市化建设侵占了大量绿色空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对人类福祉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绿色空间能够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厘清绿色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研究选取广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五个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作为研究区域,根据生态现状选用水源涵养、碳储存两项生态系统服务,展开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对绿色空间格局响应的实证研究。(1)使用Arc GIS平台和Frag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