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指导开发区建设,国家环保总局推行了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主要用于判别区域规划是否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然而,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未来进入开发区的各类项目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区域开发的层次越高,其不确定性就越大。按照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观点,这种不确定性给环境影响的预测带来了问题,因为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建立在精确预测的基础之上的。显然,区域开发的战略性决定其环境影响评价也是战略性和规划性的。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利用这种不确定性,围绕如何实现区内环境累积影响最低的目标,引入循环经济理论,用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完善开发区的规划,可充分发挥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在主动性、动态性和规划性等方面的优势。
循环经济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来指导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开发区内产业链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在开发区环评中引入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将有利于克服开发区不确定性、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等给传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带来的困难。
论文首先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循环经济系统特征和原则,并在借鉴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循环经济三种发展模式。之后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基础,结合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构建了适用于开发区规划环评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指标体系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频度统计法,对目前提出的有关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频度统计,选取那些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在原始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主要参考、借鉴了以下几类指标体系:生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等体系。根据这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经过初步分类、比较,提选出使用频度较高的评价指标。然后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经验,结合笔者自己的研究和开发区环评报告的编制经验,增加了关于产业链分析的评价指标,提出了能量外输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外输利用率这两个新的指标,更深层次的反映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对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均给予了解释和指标数据来源,增强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
其次,笔者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设计思路。循环经济产业链网构建主要从两个层次出发:在企业内部,注重清洁生产,达到物质和能量循环:在企业之间,依据各企业原料、产品和副产品等方面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注重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的统一管理,搭建企业问的循环经济链网。产业链网构建完成后,再通过科学布局将其付诸实施,安置好各产业,使整个开发区达到现实意义上的循环。产业链的设计方法包括:(1)主导产业链优选,因地制宜,优选出突出地方产业优势或反映出园区产业建设主题的主导产业链。(2)引入补链企业,根据对主导产业链或规划的各产业间潜在的产业链联系的分析,以其副产品和废物为突破点,有针对性引入补链企业或工厂,把主导产业链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作为补链企业的原材料,延伸主导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3)支持系统设计,包括:①建立信息系统,②建立废物资源化中心。产业链的设计步骤为:(1)调查与诊断。(2)规划设计。(3)循环经济产业链技术分析。再次,以麻城经济开发区的规划环评为例,通过本文构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开发区规划所体现的循环经济水平。通过分析发现,麻城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目标不明确、产业链不完整、水和固废循环利用水平也很低。笔者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设计思路:细化产业规划,从构建产业链的角度提出开发区各产业的发展目标;然后设计了相应的补链企业和支持系统使开发区的产业链基本成形,并形成了水梯级利用链和固废的循环利用链,大大提高了开发区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率。
论文最后通过与传统的开发区规划环评技术手段的比较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开发区规划环评中的优点及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