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种类调查及部分种类生物学、生态学、防治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cy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子以其特殊的经济价值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大面积竹子纯林的营造及经营干预程度的增加,竹子病虫害频发,危害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飞虱是竹子上重要的刺吸类害虫之一,近年来对竹子的危害呈上升趋势。本文首次对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种类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调查,并对危害较重种类的发生为害情况、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野外调查、采集,共获竹子飞虱标本400余号;经室内解剖、鉴定,贵阳地区竹子飞虱主要种类有8种,即花翅梯顶飞虱Arcofacies maculatipennis Ding、基褐异脉飞虱Specinervures basifusca Chen et Li、叉突竹飞虱Bambusiphaga furca Huang et Ding、桔色竹飞虱Bambusiphaga citricolorata Huang et Tian、短头飞虱Epeurysa nawaii Matsumura、带纹竹飞虱Bambusiphaga f ascia Huang et Tian、黑脊异脉飞虱Specinervures nigroca rinata Kuoh etDing和台湾叶角飞虱Purohita taiwanensis Muir。根据野外发生数量及危害情况,前5种危害较严重,且主要取食危害慈竹。2.经长期、定点野外调查,花翅梯顶飞虱、基褐异脉飞虱、叉突竹飞虱在竹林间的发生量最大,是严重危害慈竹的主要飞虱种类,其它飞虱的数量较少。花翅梯顶飞虱、基褐异脉飞虱、短头飞虱主要在2m以下的竹层下部取食、危害,而叉突飞虱、桔色竹飞虱则主要集中在2m以上竹层取食、危害。花翅梯顶飞虱等三种主要竹子飞虱在野外的分布型为聚集分布。3.危害慈竹的5种飞虱中以花翅梯顶飞虱的危害期最长(成虫4月下旬至11月下旬,若虫2月下旬至12月下旬);基褐异脉飞虱危害期次之(成虫5月下旬至11月中旬,若虫4月下旬至11月下旬),桔色竹飞虱危害期较短(成虫6月下旬至11中旬,若虫5月下旬至11月下旬)。竹子飞虱均以卵在竹枝组织中越冬。结合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饲养观察以及贵阳的年积温推测,在贵阳地区花翅梯顶飞虱1年发生4~5代,其余4种飞虱1年3~4代。4.对危害慈竹最严重的花翅梯顶飞虱进行实验室饲养观察。研究表明:该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大体上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期、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58、10.92、7.03℃,有效积温分别为:253、107.10、1094.52日·度;其生长发育模型除卵期与逻辑斯蒂模型相符外,其余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模型均与王—兰—丁模型相符。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负趋光性、食性专一、产卵于竹枝幼嫩部位、蜕皮时以头顶破旧皮而出、以卵越冬。5.各温度下,花翅梯顶飞虱实验种群以卵未孵化率最高,一、二龄若虫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对实验种群数量的减少有重要影响。其实验种群性比接近1∶1,雄虫数量稍高于雌虫。各虫态的生存适应能力都较强,雌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9℃下最长,为59.21d,在31℃下最短,为31.44d。瞬时增长率、周限增长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超过28℃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下降;28℃下的瞬时增长率、周限增长速率最大,19℃下种群增长最慢。净增殖率以25℃下最大,以19℃下最小。种群加倍时间、世代平均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8℃时最短,在19℃最长。种群趋势指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8℃时最大,在19℃最小。未孵化率以19℃最高,在25℃最低。总体来说,一龄若虫死亡率以22℃最小,31℃最大。31℃的未孵化率、一龄若虫死亡率高于22℃以及雌虫平均寿命低于22℃外,其它的生命表特征很接近。25℃与28℃下,瞬时增长率、种群趋势指数、种群加倍时间也十分接近。6.用全纯饲料配方对花翅梯顶飞虱若虫进行人工饲养试验。结果证实,忻介六等(1988)用于稻飞虱的全纯饲料配方,不适用于花翅梯顶飞虱若虫饲养,若虫几乎不取食,其原因可能是饲料中没有竹类营养中特有的竹黄酮、δ—羟基赖氨酸。7.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竹子飞虱的天敌情况。共获天敌标本250余号,经初步鉴定,天敌蜘蛛共16种,其中游猎型蜘蛛有7种,结网型蜘蛛有9种。以游猎型猫跳蛛的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游猎型斜纹猫蛛,它们在48小时内对三种主要竹子飞虱的捕食量都超过了供饲数量的50%,游猎型白斑猎蛛、土黄逍遥蛛的捕食能力也较强;而结网型的蜘蛛天敌,在48小时内对三种主要竹子飞虱的捕食数量均未超过供饲数量的50%。大腹园蛛对花翅梯顶飞虱、基褐异脉飞虱及叉突竹飞虱的捕食能力差异性显著。8.用点滴法测定扑虱灵Buprofezin、吡虫啉Imidacloprid、高效氯氰菊脂Alpha-Cypermethrin、甲基对硫磷Parathion-methy、西维因Carbary、异丙威Isoprocarb六种药剂对花翅梯顶飞虱、基褐异脉飞虱、叉突竹飞虱等三种主要竹子飞虱的LC50。结果表明:吡虫啉、高效氯氰菊脂、扑虱灵对三种飞虱的致死效果最好;同种药剂对花翅梯顶飞虱的实验室种类与野外采集种群的致死效果差异不显著。9.用扑虱灵、吡虫啉、高效氯氰菊脂三种药剂进行防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0.05水平上,药后2天,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脂、高效氯氰菊脂与扑虱灵对花翅梯顶飞虱的防效差异不著,吡虫啉与扑虱灵之间差异显著;而药后9天、20天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0.05水平上,药后2天,三种药剂对基褐异脉飞虱的防效差异不著;而药后9天、20天,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脂、高效氯氰菊脂与扑虱灵对花翅梯顶飞虱的防效差异不著,吡虫啉与扑虱灵之间差异显著;在0.05水平上,药后2天,三种药剂对基褐异脉飞虱的防效差异不著;而药后9天、20天,吡虫啉与高效氯氰菊脂、高效氯氰菊脂与扑虱灵对花翅梯顶飞虱的防效差异不著,吡虫啉与扑虱灵之间差异显著。10.根据贵阳地区竹子飞虱的发生危害情况,对竹子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应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于农业、生物防治措施。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较为先进的真菌分类学及林木病理学技术,对自行采集或部分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保藏室的华南地区齿裂菌属标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对它们不同的地理分布
家蚕(Bombyx mori)是鳞翅目(Lepidoptera)模式昆虫,遗传背景清晰。目前为止,已经被鉴定的家蚕突变体超过600种,其中有200多种被定位于28个连锁群上。对家蚕体色突变体的研究不仅有助
棕色棉属于陆地棉,因其纤维具有天然色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颜色是色素在纤维中沉积的结果。因棕色棉棉纤维具有天然色彩,在后续的纺织加工中无需印染,既节约了生产成
苯丙烷途径是植物特有的次生代谢途径,也是植物三大次生代谢途径之一。在维管植物中,苯丙烷途径的终产物主要用于合成木质部的木质素单体和黄酮类物质。肉桂酸4-羟化酶(Cinna
本研究对8份薏苡(Coix Lacryma-jobi L.)不同类型种质进行了同工酶分析,从分子水平比较它们的亲缘关系。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栽培薏苡,野生薏苡及水生薏苡基因组间重复DNA序列的同源程度和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薏苡近缘种玉米和类玉米及其杂交后代的异染色质纽重复序列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研究。对类玉米杂交后代“8493”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对其
家蚕(Bombyx mori, B. mori)属鳞翅目昆虫,是较早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模式生物,并且是被驯化与改良的重要农业经济昆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是一类丝
水稻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的稳定对我国农业有着重大意义。稻纵卷叶螟是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一直是我国水稻害虫防治的重要对象,然而大量施用化学
东亚七筋姑属百合科黄精族七筋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二倍体(2n=14)和四倍体(4n=28)两种细胞型。其中二倍体的分布从中国西南的云南一直延伸到俄罗斯的滨海边区。四倍体除分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简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目前,艾滋病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命疾病。由于现行治疗艾滋病药物低疗效、毒副作用、低生物利用度以及病毒对药物产生抗药性等问题,探索新作用靶标的高效低毒抗HIV药物研究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CCR5是HIV侵入靶细胞的辅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玉米存在许多不同品种,其产量和品质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有效的鉴别品种,科学地保护和利用优良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生化标记(盐溶蛋白)和分子标记技术(RAPD、ISSR)构建了十一个玉米品种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和DNA指纹图谱,并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优化了玉米种子盐溶蛋白的分离提取体系,在盐溶蛋白提取、凝胶电泳实验过程优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