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一直存在着矛盾,但从未像今天这样的紧迫。那么,造成人与自然或环境紧张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东西方的学者和思想家都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一致认为:环境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构成社会运行内在机理的文化因素。在长期改造自然实践中形成的机械的二元论自然文化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机械的发展文化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文化观、不公正的伦理文化观以及异化的人性文化观,这些非可持续的文化观共同构筑了一股强大的反自然的文化力量,并在实践中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也造成了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2011年12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指出: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指出: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因此,从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考察我国环境问题的文化基础并探询其出路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正是以这一文化视角切入我国的环境问题,以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及文化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思维原则,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逻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维度,运用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阐释了我国环境问题与反自然文化观的本质性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摆脱我国环境问题的文化变革之路。本文由八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我国环境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本文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综述了关于环境问题的文化研究的国内外状况,简述了论文的逻辑结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我国环境问题的文化本质。第一,对环境及环境问题进行了界定。第二,分析了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与趋。基本特征:结构型、压缩型和布局型的特点;基本趋势: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环境形势、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的两极化、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公平问题的矛盾交织、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小的矛盾对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资源环境逆差加剧环境压力。第三,从东西方关于环境问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中归纳出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文化趋向,并分析了我国环境问题与非持续文化观的本质性联系。第三部分,我国环境问题的自然文化观追思。第一,阐述了人类自然文化观的演进历程,即先后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文化观、近代机械的二元论自然文化观,如今正在向可持续的自然文化观即生态自然文化观迈进。第二,分析了近代机械的二元论自然文化观的非自然性,即人与自然的相互否认,社会与自然的相互排斥。第三,从近代自然文化观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负值影响及由此导致的我国环境问题的恶化这两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环境问题与近代自然文化观的本质性关联。第四部分,我国环境问题的价值文化观透析。第一,梳理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的历史演变,指出其先后经历了古代神学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近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现代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三个阶段。第二,分析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的历史局限性,即价值关系中拒斥自然;伦理关系中排斥自然;实践关系中危害自然。第三,阐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负值影响。指出了人的价值至上性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地位的错位,导致了我国人口激增和重人轻自然的后果,而从深层次上又导致了众多的人口与有限资源矛盾的不断升级,进而造成了对生命支持系统的破坏。第五部分,我国环境问题的发展文化观阐释。第一,梳理了发展文化观的走向。指出发展文化观先后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发展文化观、近代机械的发展文化观,如今正在向可持续的发展文化观迈进。第二,分析了近代机械发展文化观的非发展性,即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割裂;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倒置;前提预设与自然的冲突。第三,归纳总结了近代机械发展文化观对我国环境问题的误导,即经济增长误等于经济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理念;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财富增长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第六部分,我国环境问题的传统道德文化观考量。第一,概括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观的缺陷:道德文化观的重私德轻公德性,伦理文化观的非公正性。第二,分析了传统道德文化观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影响:重私德轻公德导致环境意识淡漠;不公正伦理观导致代内区域间的环境不公、城乡间的环境不公、阶层间的环境不公及代际间当代与后代的环境不公。第七部分,我国环境问题的人性文化观反思。第一,对东西方的人性文化观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第二,从马克思人性文化观的立场出发,分析了异化人性的环境负值,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环境负值和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环境负值。第八部分,优化我国环境的文化思路。第一,针对不可持续的自然文化观,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自然文化观和我国华夏文化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态自然文化观,以谐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针对近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文化观,提出要对其进行扬弃,建立可持续的价值文化观,以纠正其偏执,重塑人们的价值世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和谐。第三,针对不可持续的机械发展文化观,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文化观,以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走向永续发展。第四,针对公德意识及公正伦理意识的缺失,提出要构建环境公德文化观与环境公正意识,以使人们的生产行为及生活行为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第五,针对人性的异化,提出要拯救人性,必须吸取东西方用建立至善主义文化以控制人性缺欠的历史经验,必须要继承并采用马克思主义拯救人性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