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阶层与教育获得——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一个实证分析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族群(民族)分层的文献,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纳入到我国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之中,并从教育获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地域区隔、职业结构(阶层)、文化差异和国家政治进程(政策变迁)。利用2004年对我国西部11个省市区的抽样调查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入学、升学模型,我们发现:1、建国以来,汉族的教育水平始终高于少数民族。文革之前入学同期群教育获得的族际差距最低,但文革期间入学同期群的族际差距迅速扩大,改革开放后入学同期群的族际差距也无明显缩减。2、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的族群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别和阶层不平等造成,族群不平等已不显著。3、少数民族的升高中概率依然显著低于汉族,而城乡、地域差异和阶层不平等只能解释族际总差距的1/2左右;更多的差距来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如语言因素。4、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模式不同于汉族,少数民族女性的升高中概率与男性相当,而汉族女性的升高中概率则显著低于男性。5、汉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以资源转化和文化再生产并存的双重模式为主,而少数民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承以资源转化模式为主。总体而言,在教育获得方面,性别不平等和族群不平等都有显著缩减,后者主要归功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效应;而阶层不平等在基础教育和升学阶段仍然都很显著。虽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仍显著落后于汉族,但更多的教育不平等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政策在支持少数民族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对弱势阶层群体的扶持。  
其他文献
在中国“未富先老”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如何让劳苦终生的农村老人幸福地度过余生,成了21世纪我国不可回避的问题。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在我国构
学位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南京邮电大学历经风雨,在曲折动荡的年代中坚韧不拔,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谋求发展。金秋时节,南京邮电大学迎来了本科教育50周年,硕士
本研究通过对东北某市某区的一个社区城市青年失业群体的调查,发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出生的城市年轻人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低学历人口处于失业或者不稳定就业状态,构成了一个不
学位
通过我校在多年单独招生考试面试工作的总结,提出了基于面试过程的高职单招系统的开发需求,经过近两年的运行,该系统高效稳定,解决了以往单招面试成绩统计效率低下,存在隐患
中国从传统“乡土社会”进入“城乡中国”以来,呈现“大流动社会”之态,对原有适应静态社会的“郡县国家”治理体系一度构成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原有治理体系不断调适和应对,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关注的是,关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维系,除了学者们强调的两股力量,即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力量和以宗族势力、地方乡绅为代表的地方力量,还有没有一股恒常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力量
学位
农民工作为介于城市市民与乡村村民之间的“第三元”群体,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艰辛而顽强地生存着。街角劳力作为跻身于装修行业的农民工群体,也在不断地摸索着适合自己行走的生
《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由于笔者的疏忽,在贵刊2008年第4期封三刊登的《关于宜章暴动两则史实的补正》一文注释⑥有误,该注释不是出自庹平的《人民的总司令朱德》(上海人民
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所在,社会关系的全面断裂就意味着精神个体的死亡,进而导致其肉身的自杀。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鄂东某村庄的艾滋病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