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灵运美学思想是以山水美学为主体,以园林美学为具体呈现形式的思想体系。这一美学体系的形成,与玄学背景下才性主体的彰显有关,同时也深受道教神仙思想以及佛教净土信仰的影响。汉末对名教的过分强调,使得道德被异化。玄学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这种状况的修正,同时亦是对自然生命的回归。由此,主体的才性因素得以凸显。在此背景下,谢灵运深受玄学的影响。他一方面表现出天赋的文学才性,一方面将山水内化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他在文学才性抒发的过程中实现着山水之性,他在山水之性实现的过程中抒发着文学才性,山水之性因文学才性得以表达,文学才性因山水之性得以彰显,文学才性和山水之性在双向贯通中得以会通,谢灵运的才性生命得以完全打开。在此基础上,谢灵运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山水,山水摆脱了生产、娱乐和道德的束缚,还原山水“自然”本来面目,形成自然清新的山水审美意识。就审美客体而言,谢灵运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山水自美的观点,认为山水之美与审美主体的观照无关,山水之美作为审美客体的独立性便显现出来。在山水之美的客观存在的认识前提下,谢灵运认为山水处处皆是美景。另一方面,谢灵运还提出了以情入景的原则,从而自然山水纳入了主体的审美欣趣中。就审美方法而言,谢灵运提出“贞观厥美”的观物方法,以一种正常的状态、正直的心态来体现山水之“正”美。与玄学的“得意忘象”相比,这种观物的方式正心观物,追求象、意合一,在重象的基础上以原自然山水之美。道教长生久视的目的,使得道士们格外重视现实世界山水的助道之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山水观。谢灵运自幼受到道教思想的熏陶,江左谢氏家族世奉天师教,谢灵运亦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在道教重视现实世界山水思想的影响下,谢灵运一方面在山林中采药炼丹,希望利用道术救颓住年;另一方面,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山水中寻找人间仙境,探索在山水美学层面上将自然山水与神仙居所进行沟通,将仙境引入现实的生活中,形成山水“仙境”化的美学思想。谢灵运创造性地将“为道者必入山林”转化为“为道者居于山林”的思想,山水中的“生”至此便愈加美丽生动起来。谢灵运上承葛洪的“仙可学致”的生命美学理想,下启陶弘景的“欲界仙都”的山水美学,对道教山水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佛教净土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被中国人所接受。谢灵运一生与佛教结缘,他不仅与佛教名僧广泛交往,钻研佛经,精通佛典,倡导顿悟说,发挥自己的文学才性弘扬佛教。谢灵运服膺莲宗初祖慧远法师,也深受净土信仰的影响。他将生命中的山水精神与佛教的净土信仰相融合,产生了“净土”山水美学。在谢灵运的“净土”山水美学观照下,自然山水呈现出空寂、幽美、洁净、光明的山水净土化的审美取向。同时,按照佛教的说法,西方极乐净土在他方世界,然而谢灵运创造性地将自然山水视为净土,探索在现世的娑婆世界中,通过营造山居园林实现净土境界。谢灵运在始宁庄园实现“山居”的过程中,摆脱了只是在山中建造房屋以求隐于山林的单一目的。他在玄学、道教和佛教山水美学影响下,因借天然山水地貌、地形和植被,在祖父谢玄车骑山基础上进行园林化处理,扩建南园,创建北园,将山居发展为山居园林。谢灵运的山居园林美学成为其山水美学的物质载体。谢灵运在《山居赋》中首先总结了晋宋之前的士人隐居方式,并依据环境条件将隐居划分为岩栖、山居、丘园和城旁四种模式,开启了中国文人园林系统分类的先声。他在园林的形式与本质关系,即心事之辨的基础上,表达了重心又重事的思想,不仅使山水成为园林的主体,而且还为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发展打开了“心”门。先秦两汉园林的生产、狩猎、祭祀等实用功能,在山水园林中转变为虚灵思想,即园林“栖盘”、“嘉遁”之“意”,这种之意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灵魂。隐逸之“意”,使得谢灵运在山居园林的经营中,体现出一种清新、幽深的审美品位。在园林的选址方面,谢灵运提出的“周员之美”的山居园林美学命题,表达了他对山居环境的“山水兼美”追求。在这种园林环境美学思想的要求下,谢灵运的始宁庄园选址在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环水绕的理想的自然山水环境中,由此构成一种环向、多层次、围合式的山水景观体系。在园林建筑方面,山居建筑“依山就势”,穿插、点缀在山水之间,与山水相依成景。始宁庄园的山居建筑不注重建筑形式,而是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之美,美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虽然山居建筑素朴,但是素朴并不代表没有装饰。谢灵运设计的山居建筑,利用光影作为装饰材料,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追求一种人文对天文的“因”、“借”,达到无饰而饰的天饰之美。由此,山居建筑将两汉皇家苑囿中提供娱乐的建筑空间,转变为与山水环境和谐相处的建筑空间,这是一次质的转变,这是一次人与山水审美关系转变在建筑中的反应,成为园林建筑美学的开端。谢灵运在进行山居建筑布局时注意建筑之间的游览路径设计。他将南北二居之间的交通路径规划为欣赏山水的动线。在这条山岭与湖水、自然与人工交替变换的路径上真实体验湖中的漂浮感和山中的曲折感。在园林动植物方面,谢灵运在山居园林中“贞观厥美”的审美方式观察山中动植物。他在《山居赋》中采用如实的手法,具体地写出动植物的美趣、生机。山中树木茂密葱郁,山水间充盈着果实、弥漫着果香,呈现出一种山水才能具有的气势之美。谢灵运一方面欣赏野性十足的山中动物生命活力,一方面感受它们因顺自然而体验生命的静谧自由。谢灵运不只发现了天地万物之美,同时也发现了动植物的可爱之处。谢灵运对山中动植物的欣赏,其实是他的生命情趣的真实表达,是对天地万物生命形式的认同和感通。谢灵运出于对神仙的羡慕,必然会产生对神仙生活环境的向往,因此他的山居选址在天台山、桐柏山、会稽山等洞天福地附近,并借此虚构出具有山水灵趣的神仙居住环境。谢灵运在经营始宁庄园时,山居建筑大多选址在山峰处。诗人身居山巅高处,环境幽静,更彻底地脱离世间的羁绊,而且山峰与仙境距离更近,便于得道成仙之人接引。这种试图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而营造仙居的观念,显然蕴含着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肯定,而这种肯定背后的道教因素无疑也是很明显的。谢灵运的山水美学具有“净土化”的宗教意味。始宁庄园精舍建筑群体现了他的山居“净土”美学。谢灵运在精舍选址时,寻找与灵鹫山相似的清幽、美妙的山水环境,以创造自然山水中的佛国“净土”。同时,采用轴线控制的庭院式建筑布局,建筑结合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布局灵活,既考虑到了佛教建筑的庄严氛围营造的要求,又因峰借崖创造性地突出了讲堂、禅室的空间所具有的宗教意义。由此,谢灵运塑造出“清虚寂寞”的空间,心灵的静寂与山水的清寂融合成一片,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得道之所”。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明确山居园林的“自然”意义。他的山居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自然”山水园林,与两汉的天然山水园林已经有了质的区别。山水景观成为谢灵运得以超越自身的外在无限性存在。在这种意义下,谢灵运的山居园林与后世城市园林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前者的重点在于凸显自然山水的本原意义,后者的目的在于显现胸中山水的自然意义。在山居园林中,谢灵运在抒发才性中体味着生命的自由,在神仙思想中追求着生命的永恒,在净土信仰中安顿着生命的轮回,形成了文人园林美学的基本精神。同时,在谢灵运的山水美学观照下,“周员之美”的山水环境,无饰而饰的山居建筑,繁茂蓊郁的林木花草,野趣十足的鱼虫鸟兽,构成了山水、建筑、植物、动物一体化的山居园林景观体系,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基本格局。由此,谢灵运的山居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自然山水的审美特质,成为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式的文人园林的起点。
其他文献
项目是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是现代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推动各类项目上马,不断加大对项目
<正>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这一年,中国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剧痛,经历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狂欢,也迎来了中国电视剧50周年诞辰。作为电视文化产业中重要
2008,奥运中国年。在高扬的五环旗下,中国将展开双臂,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一样的奥运,不一样的精彩。本刊从2008年第一期开始推出《奥运之光》专栏,向您讲述湖南人的奥运
李东阳是明代前中期的文坛领袖,历来的研究者多留心对于其诗歌创作的研究,而对于其诗学思想的研究则稍显用力不足。但是纵观明代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李东阳诗学理论所关注的
真空玻璃传热过程是非线性复杂的系统。为了研究真空玻璃的保温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模糊信息粒化和LSSVM真空玻璃保温性能预测研究的智能检测方法。根据工业现场采集数据,考虑
随着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波干扰与污染问题显得日益突出。电磁干扰不仅大大降低了人类通讯的质量,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有着潜在的威胁。为了能够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电
本文结合水泥厂设计中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扶壁式和悬臂式挡土墙在工程中结构设计的特点及计算原理,对两种挡土墙在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研究,对类似设计选取方案有一定参
目的:描述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心理一致感、健康促进行为的现况,并探讨心理一致感、健康促进行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一
邵逸夫于20世纪20—50年代,和邵仁枚在新加坡建立了庞大的电影发行网络;50年代后期,邵逸夫北上香港建立现代化制片公司和邵氏影城,在香港影坛独领风骚数十载;80年代中期,他基
本文结合参与重庆市寸滩-唐家沱片区城市设计的经历,探寻TOD模式在山地城市发展建设的种种设计策略可能性,即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对交通、城市空间和景观资源的整合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