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P标记关联度对玉米大斑病全基因组预测精度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能源作物,其丰歉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畜禽产品和能源供应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玉米产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NCLB)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常见病害。玉米大斑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通过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式获得的抗性基因或遗传位点通常已经包含在现有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中,对继续提高品种抗性的作用有限。因此,继续提升我国玉米种质的大斑病抗性需要聚合更多的微效基因。全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技术利用覆盖整个基因组的分子标记,更适合对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进行预测。本研究利用由300个自交系组成的DTMA群体和三个DH(doubled haploid,双单倍体)双亲群体组成的联合群体为材料,分别在4个和2个地点鉴定大斑病发病情况,每个地点3次重复。所用材料均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简化基因组测序)平台进行基因分型,获得SNP标记。然后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获得根据与大斑病抗性性状的关联程度对SNP标记进行排序;再利用这些与大斑病关联度不同的SNP标记,采用经典的RR-BLUP模型进行全基因组预测。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DTMA群体和DH联合群体的大斑病抗性表型数据跨环境平均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分别为2.36和1.94,遗传力分别为0.56和0.62。两个群体的表型值呈现连续变异,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2.DTMA群体和DH联合群体的GBS基因分型数据进行质控后,分别获得42197和73459个SNP标记。两个群体的SNP分布在玉米的10条染色体上,染色体两端的密度高于中间的标记密度,其中在DTMA群体中,4号染色体和10号染色体长端标记密度高于短端标记密度;而在DH联合群体中,9号和10号染色体长端的标记密度高于短端标记密度。3.GWAS分析在DTMA群体中定位到4个与大斑病抗性密切相关的SNP,分布在2号(2个)、6号和8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从3.218%到11.889%;在DH联合群体中定位到7个SNP,分布于1号(2个)、2号、4号、5号(2个)和8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从2.778%到23.135%。两个群体都在2号和8号染色体定位到显著SNP,但它们的物理位置不一致,不是相同的QTL。此外,DH联合群体中定位到的1号和8号染色体上的SNP和DTMA群体定位到的2号染色体上的SNP与前人定位到的位置是一致的,而在前人的研究中尽管发现与4、5和6号染色体大斑病抗性相关的SNP或者基因,但这些基因与本试验定位到的SNP物理距离并不一致,推测可能是新的与大斑病抗性相关的微效基因。4.DTMA和DH联合群体在建模群体与预测群体比例分析中获得了一致的结果,即建模群体和验证群体的比例为6:4时,具有较高的平均预测精度和相对较低的标准差。5.两个群体利用与大斑病有一定关联度SNP标记的预测精度都高于利用全部SNP的预测精度。对于DTMA群体,在建模群体与验证预测群体比值为6:4时,利用全部42197个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预测,预测精度为0.655,用P≤0.01的600个SNP标记的预测精度均高于利用全部SNP标记的预测精度,其中,利用P≤0.1的5052个SNP的预测精度最高,比利用全部SNP标记的预测精度高34.3%;对于DH联合群体,在建模群体与验证预测群体比值为6:4时,利用全部73459个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预测,预测精度为0.679,用P≤0.001的396个SNP标记的预测精度均高于利用全部SNP标记的预测精度,其中,利用P≤0.05的6814个SNP标记的预测精度最高,比利用全部SNP标记的预测精度高12.2%。本研究结果表明,GWAS分析从DTMA群体和DH联合群体中,定位到不同的与大斑病抗性关联显著的SNP标记,其中在4、5和6号染色体定位到与已知QTL不同的大斑病抗性QTL,该QTL可能对应了新的生理小种,需要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新的QTL可能参与了复合生理小种引起的大斑病的响应和应答机制,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全基因组预测对于自然群体DTMA和DH联合群体大斑病抗性的预测精度不同,对DH联合群体的预测精度高于对DTMA群体的预测;不论是控制群体结构的DH联合群体,还是DTMA群体,利用与大斑病有一定关联度SNP标记的预测精度都高于利用全部SNP标记的预测精度。本研究的结果为玉米抗大斑病育种提供了新的QTL,为下一步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提供了基础。与性状紧密相关的SNP标记在全基因组预测精度的提升上表现出了巨大潜力,推荐在玉米大斑病及类似病害的全基因组预测中整合该步骤,精简标记、提高运算效率的同时增加预测精度。
其他文献
Patatin是一种马铃薯糖蛋白,因其优越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抗氧化性和抗癌等蛋白特性以及不同于一般贮藏蛋白的酯酰基水解酶活性,具备广阔的应用潜能,且随着我国马铃薯主食化的快速发展,使其在食品领域备受关注。但它在天然马铃薯中含量较低,提取纯化方法复杂且制备成本高,使其酶学特性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这也制约了其在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因此它的制备方法、酶学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通过真核
学位
酿酒酵母,作为一个很常见的发酵工程菌,已确认其安全性,能生产的天然产品超过一百种,很好的应用于工业、化学、医疗等工业中,在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功能,目前研究的谷胱甘肽生产菌主要为酿酒酵母。脉冲高光效诱变育种技术是一项新兴的诱变方法,该法起步相对较晚,但具备了高强度、瞬时性、操作简单、稳定性较好的优点。本文通过响应面设计方法确定了脉冲强光处理酿酒酵母中高产谷胱甘肽的最佳抗性诱变
学位
玉米穗柄是茎叶产生的光合产物向穗部运输的唯一通道。穗柄长不但与玉米籽粒干物质含量及玉米产量相关,还与包裹果穗的苞叶松紧度相关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的脱水速率也会受到穗柄的影响。此外,在机械收获时,玉米穗柄长度会影响收获效率。因此,在遗传及分子水平上解析玉米穗柄长的调控机制,将有利于籽粒脱水和产量积累,也有利于提升机械收获的质量和数量。本试验以由508份来源广泛自交系构成的关联群体为试验材料,对
学位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我国广为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白粉病(powdery mildew,PM)是危害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利用AZD8055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激酶活性后,黄瓜抗白粉病的能力明显提高,幼苗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程度抑制。TOR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
学位
调和油是弥补食用单一油脂营养过量或不足、符合人体脂肪酸需求比例的新型食用油,市场缺口很大,但符合脂肪酸平衡的调和油寥寥无几。为满足消费者摄入营养健康油脂的需求,必须达到脂肪酸平衡,本研究以11种常见植物油和分提牛油为原料,建立基于脂肪酸的原料油数据库,设立调和油参数,满足脂肪酸平衡和营养成分含量,以价格为指标,使用Matlab软件建模编程制备脂肪酸平衡调和油,通过调配工艺优化,分析脂肪酸平衡调和油
学位
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两种无机氮素形态,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考虑,植物以NH4+为主要氮源更有利。然而,大多数植物偏好吸收利用NO3-,而对NH4+较为敏感,当环境中NH4+作为主要氮源时,其浓度过高会对植物造成高铵胁迫,甚至产生毒害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外来入侵植物瘤突苍耳(Xanthium strumaricum)偏好利用硝态
学位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为植物提供防御病虫害的功能物质,但病原真菌在侵染宿主植物的过程中对植物化学防御系统的适应却是造成严重病害的原因之一,而目前这种适应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mali,Vmm)主要以苹果属植物为宿主,该病原真菌的侵染能够造成苹果树树枝的溃烂和果实的腐烂,严重时甚至能使得果树死亡。为了探究苹果腐烂病菌的毒性物质,揭示苹果腐烂病菌对苹果属植物化
学位
氮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资源,高水平的氮能够促进外来生物入侵,但较少有研究考虑氮形态的作用。瘤突苍耳是辽宁等地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与铵态氮相比添加硝态氮更利于其生长,而其共存本地植物苍耳偏好铵态氮,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了不同硝态氮水平下瘤突苍耳和苍耳生长和氮积累的差异,确定两种苍耳差异最大时的硝态氮浓度。随后测定在低(对照)和高(种间差异最大时的浓度)水平硝态氮水平下,两种苍耳
学位
昆虫黑色素合成及沉积与体色形成、免疫防御、表皮黑化及硬化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种昆虫黑色素合成通路也不尽相同。昆虫黑化反应始于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催化酪氨酸(Tyrosine)生成多巴(Dopa),多巴经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的作用形成多巴胺(Dopamine),再经由N-乙酰基转移酶(Arylalkylami
学位
丽蘑属(Calocybe Pat.)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伞菌目(Agaricales)、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广泛分布在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属真菌分类混乱,属下分类具有较大争议,多年来属内物种经历了许多次变化,目前Index Fungorum收录了57个丽蘑属物种有效名称,经调查中国报道过的丽蘑属物种有16个。本研究基于不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