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生长发育过程面临各种逆境胁迫,这会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而培育小麦抗逆品种是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寻找和利用多样化的抗源,积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对小麦抗逆育种十分重要。簇毛麦(Haynaldia vilosaL.,2n=14,W)是一种异花授粉小麦野生近缘物种,具有抗白粉病、锈病、全蚀病、抗寒、耐旱等优良性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生长发育过程面临各种逆境胁迫,这会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而培育小麦抗逆品种是最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寻找和利用多样化的抗源,积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对小麦抗逆育种十分重要。簇毛麦(Haynaldia vilosaL.,2n=14,W)是一种异花授粉小麦野生近缘物种,具有抗白粉病、锈病、全蚀病、抗寒、耐旱等优良性状,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优异三级基因库。囊泡运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运输方式,植物生长发育、细胞间信
其他文献
江西是我国优质烟叶重要产区,主要植烟土壤为水稻土和紫色土,所产烟叶质量焦甜香突出、醇甜香明显,深受工业企业喜爱。但近年来由于大农业追求高产,化肥施用过度,引起植烟土壤质量退化、烟叶品质下降、香气量减弱等突出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改良植烟土壤、提升烟叶香气量是提高江西烟叶质量的重要途径。生物炭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材料,据研究报道,土壤中施入生物炭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烟叶质量,但研究内容较为零碎,
酸雨是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健康、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森林和农作物等均有不利效应;尽管许多国家先后采取了酸雨防控政策和措施,酸雨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进一步研究酸雨特征及其形成的污染物来源时空演化对于酸雨相关研究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大豆是人类食用植物油和禽畜高蛋白饲料的最大来源。酸雨对大豆生长有诸多不利影响,如抑制种子萌发、损伤叶片、抑制光合作用、损伤细包质膜、降低根瘤生长
磷作为必需的大量元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土壤中能被植物所利用的磷却非常有限,因此研究植物的缺磷响应机制对培育磷高效利用作物具有重要意义。可变剪接作为转录后调控机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缺磷响应的调控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录调控,未见有从可变剪接角度进行的研究报道。SR蛋白是调控生物体内可变剪接过程的重要剪接因子,与植物的逆境响应过程有关。但到目前
中国传统原药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Wolfi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大宗药材,药用历史长且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药用价值。现代研究表明,茯苓的活性成分三萜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茯苓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药用成分及药理功效等方面,转录组及分子水平研究较少。提高茯苓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积累,选育高产三萜的茯苓菌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有性产孢条件的优化、单孢菌株的分离筛选等传统方法,
在稳定作物产量基础上,提高农田水肥及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始终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关注热点。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监测评价作物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是精准农业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以不同年度、地点、品种、灌水频次和氮肥处理等大田试验为依托,综合运用高光谱遥感技术、作物生理及资源效率测定以及现代数据分析方法等手段,着重分析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小麦冠层光谱与生长效率指标之间的定量关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选育优良的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在新疆优异生态环境下挖掘与棉花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对新疆及我国棉花育种意义重大。本项目以403份陆地棉品种资源为材料,通过多年多点对4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始节高、始节位、果枝数)、6个产量相关性状(单株籽棉产量、衣分、单铃重、单株结铃数、子指、衣指)、5个纤维品质性状(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
限制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环境安全问题,其中转基因水稻逃逸出农田生态系统后,能否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持续存在下去甚至进一步扩散,是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必须解决的环境安全问题之一。抗虫转基因水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适合度及转录组水平上的基因差异表达已有较多研究和报道,但是对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适合度及其基因差异表达、蛋白互作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商业化潜力较大的转cry1Ab/c水稻华恢1号
大豆作为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油脂来源,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种植。我国作为大豆的起源地,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过去的引种和传播及不同生态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大豆资源形成不同的遗传背景。现今的大豆参考基因组Williams82为近代多个大豆材料的衍生后代材料,基因组来源复杂,并且单个材料的基因组信息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物种的遗传信息,包括结构变异等,因此在拟南芥、水稻和玉米等植物中,越来越多的同物种内不同
磷缺乏是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丛枝菌根作为最古老、最普遍的有益共生真菌,可与约90%的维管束植物形成共生体系,促进植物对多种矿质元素的吸收,尤其是磷。为探明小麦与丛枝菌根的共生关系以及挖掘参与菌根共生的磷转运蛋白,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小麦在不同磷浓度下与丛枝菌根的共生体系,并进行RNA-seq测序分析;其次,对小麦PHT1家族成员进行表达模式分析,获得了4个丛枝菌根诱导的PHT1新基因;最后,利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Cytoplasmic-nuclear male sterility,CMS)是高等植物界一种普遍现象,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已从遗传学、细胞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开展了广泛研究,但是其相关的表观遗传机理却知之甚少。DNA甲基化作为主要的表观修饰方式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研究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一种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