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系统N2O排放与减排技术研究:数据整合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ga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亚氮(N2O)是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然而中国农田土壤N2O排放量的准确数据仍然缺乏。目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量的计算主要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提供的单一、通用的缺省值,但是,土壤N2O背景排放量(background N2O emission,BNE)和氮肥诱导的N2O排放量却随气候和土壤类型等而变化。为此,对我国不同气候带和土壤类型的农田上测定的N2O排放结果进行了整合分析,目的是(1)明确我国农田土壤N2O背景排放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建立全国尺度、不同气候带和不同作物种类的氮肥诱导的N2O排放系数;(3)评估农田N2O减排的技术和措施。主要结果如下。
  中国农田土壤N2O背景排放速率为0.93 kg N ha-1yr-1,不同气候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北亚热带农田最高,达到1.66 kg N ha-1yr-1,寒温带农田最低,仅为0.53 kg N ha-1yr-1。利用不同气候带农田土壤N2O背景排放速率,估算获得的全国农田土壤N2O背景排放量为129 Gg Nyr-1,高于利用全国农田土壤N2O背景平均排放速率计算获得的估计值114 Gg Nyr-1。
  农田生态系统中,化学氮肥诱导的N2O排放系数(emission factor,EF)全国平均值为0.60%。但是,六个不同气候带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北亚热带旱地农田最高,达到0.93%,中亚热带稻田最低,仅0.20%。在影响N2O排放系数的因素中,降水和土壤pH值与N2O排放系数呈非线性关系,分别解释了区域变异的7.0%和8.0%。降水是影响氮肥来源N2O排放最为关键的因素。不同作物种类之间氮肥诱导的N2O排放系数也存在显著差异,豆类作物的N2O排放系数最高,为0.90%,显著高于谷物。利用不同气候带(区域)N2O排放系数,计算获得的我国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和蔬菜)农田系统N2O排放量为239 Gg Nyr-1,其不确定性为21%。该估算值远低于利用IPCC缺省值计算得到的排放量(357 GgNyr-1)33%,接近于利用作物的N2O排放系数计算获得的估算值(253 Gg Nyr-1)。在玉米、水稻、小麦和蔬菜农田系统中,化学氮肥来源的N2O占总排放量的66.5%。
  综合评估了氮肥减量和抑制剂使用对农田系统N2O排放的影响。化学氮肥用量减少10%(减排情景S1)降低了N2O排放并且不会影响作物产量,而减缓情景S2(化学氮肥用量减少20%)显著降低了作物产量。在玉米、水稻和小麦农田施用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减缓情景S6)和氮肥施用量减少20%+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减缓情景S11)在全国尺度可以减少N2O排放量56.0%。化学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DCD(减缓情景S4)可以有效提高产物产量,与不施用抑制剂或者氮肥用量不减少的基准情景(BS)相比,玉米和水稻产量分别可以增加14.0%和8.0%。
  基于本项研究,建议把农田土壤N2O背景排放量纳入区域N2O排放清单,以便制定更加有效和可靠的减缓N2O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田间管理技术及措施。在编制中国国家级农田N2O排放清单时,建议使用区域(不同气候带)氮肥诱导的N2O排放系数。作为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签署国,实施减缓方案S4、S6和S11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到2030年N2O排放量减少30%的目标。
其他文献
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施用有机物料是提升SOC含量的有效途径,明确其机制对于快速提升SOC和培肥土壤具有重要意义。而磷素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磷素短缺已经成为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有机物料施用提升SOC协同提升土壤磷的有效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红壤是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占中国耕地面积28%,红壤中磷素有效性极其低下。如何快速提
学位
现有的高产水稻品种大多具有光能利用效率高(优秀株型)、分蘖能力强、植株生物量大、持续灌浆周期长等特点,其高产潜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氮素等养分的充足供应。尤其是在生育后期,需要较高的叶片氮浓度来维持功能叶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合功能期以满足籽粒灌浆对光合同化产物的需求。因此水稻生产上通常施用大量甚至过量的氮肥来保证这一需求。由于稻田土壤在生育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淹水、厌氧状态,不利于硝化作用的进行
学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明显积累,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重金属污染物可在各环境介质间迁移转化,进入农用地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土壤-作物”系统迁移转化,再经由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乡结合带重金属污染风险状况及来源,探讨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选择长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区域一
学位
硒(Selenium,Se)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硒的安全摄入范围极窄(40-400μg/天),长期硒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会导致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在土壤-植物-动物-人的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硒经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从而实现人体对硒的营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决定了人体硒的摄入水平。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除了受全硒影响之外,还与其它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以金属或金属簇为节点,有机物为连接体,通过配位方式自组装构成的具有一维、二维或三维周期性结构的晶体多孔材料。随着该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目前MOFs已实现分子层面的可控设计与合成,通过预先定向设计拓扑结构,充分利用不同有机配体在配位上的特定取向,可构筑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MOFs材料。MOFs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
学位
凋落物指在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地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凋落物是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基本载体,具有维持土壤肥力,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重要作用。凋落物分解向土壤的归还过程促进土壤有机碳向大气释放以及土壤氮累积。植物-土壤系统碳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土壤-植物系统碳氮平
揭示土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对保护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与地上生态群落相比,人们对于土壤生物群落在较大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和生态过程仍知之甚少。深入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潜在机制对于理解土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北方草地样带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地土壤线虫群落沿干旱梯度的变化趋势
学位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维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功能的核心组分,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分解特征存在极大的差异,受到土壤和环境因素等因子的调控。本研究通过分别探讨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在草地土壤的分解特征及凋落物在森林和农田土壤的分解特征深入认识不同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健康管理和物质循环提供理论依据。  游离的氨基酸在土壤氮循环中具有极快的流动性,在氮循环过程中起
我国南方地区是水稻种植的最主要的区域,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红壤性水稻土作为南方地区最主要的水稻土类型,在我国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的物理结构协调水、肥、气和热的运移与储存,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然而,水稻土由于水耕泥浆化,导致土壤分散,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经历多次灌水、晒田等干湿交替,土壤结构变化显著。因此,准确认识水稻土结构的动态特征并探究其对根系生长
太湖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然而过量施肥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和氮素的氨挥发、反硝化、径流和淋溶等损失增强。对水稻田NH3、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减排措施的研究可以为研发新型农田管理技术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施用生物质炭和脲酶/硝化抑制剂等措施是农田系统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但对NH3、 CH4和N2O的影响尚存争议,可能与生物质炭用量、抑制剂类型、氮肥种类等有关。本研究在江苏省苏州市和句容市开展
学位